以下内容由本人译自日本网刊《作家の読書道》第78期,谢绝转载。

翻译过程中受到了Violet、frogwitch等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纠结,往往会带来极复杂的事情发生。以不断地描绘复杂事件背后的迥异人生观,并留给我们深深余韵的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的青年作家道尾秀介先生,在他的读书经历中,都受到了哪些小说的深刻影响呢?对于自己属于“特殊待遇”的三位作家又是谁呢?关于其“写自己想读的作品”的创作观,都有哪些详细涵义呢?以上所有问题,将经由此次访谈得以一一窥见。

 

     (简历)

  • 1975年,生于东京都,现居埼玉县。
  • 秀介是其本名,道尾则来源于日本作家都筑道夫。
  • 2004年,以《背之眼》(背の眼)荣获第五届恐怖悬疑小说大奖之特别奖。
  • 2006年,以《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向日葵の咲かない夏)获第六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候补。
  • 同年,以〈流星制作法〉(流れ星のつくり方)获第五十九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门)候补。
  • 2007年,以《影子》(Shadow/シャドウ)获第七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
  • 作品高度融合恐怖与本格推理所形成的独特世界观,受到极高的评价。
  • 作品尚有《骸之爪》(骸の爪,2006)、《独眼猴》(片眼の猿,2007)、《所罗门之犬》(ソロモンの犬,2007)、《鼠男》(Ratman/ラットマン,2008)等。

 

【首触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时的惊绝瞬间】

———————————————————————————————————————————————

Q:小时候,喜欢读书吗?

A:呃……上高中之前几乎没读过。尽管是小孩子,也不太喜欢漫画,《机器猫》(ドラえもん)、《怪医秦博士》(ブラック·ジャック)之类,都是“超”野孩子的东西。

Q:这么说,是高中时期开始体验阅读的乐趣咯?有什么契机吗?

A:一直读着太宰治和川端康成的作品。因为当时交往的女孩子是个纯文学爱好者,结果自己也试着读了几本,觉得非常有趣。川端康成是我当时少数几个知道名字的作家之一,去书店的时候总有想买《雪国》的冲动。初次接触小说这一媒介,要说有什么感到特别吃惊的东西,就是居然用文字能描绘出实际并不存在的世界。曾想过,如果有以那样的设定展开故事的优秀娱乐小说,“说不定很快就会拍成电影呢”,可当时没有读到这样的书。

Q:与其说是被故事,倒不如说是被文字所吸引吧。

A:是的。太宰治《人间失格》的开头部分,我至今都还记得——“我曾经看见过那个男人的三张照片。”这句话之后,随着令人紧张扼腕的描写,我对于那个照片中的人物始终持续着强烈的疑惑。所以……最初的印象真是非常重要,这其实是那种除了完美的文字,绝对不能表现的内容哟。倘若起始就印出照片而非文字描述的话,或许只会让人毛骨悚然吧。川端康成也是如此。即使穿越隧道之后景色陡然一片雪白,也不会太吃惊哦(~笑)。但是,那些富有美感和表现力的文字,带给我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留存在脑海中。

Q:于是便开始通读这两人的作品咯?

A:因为都不是在世的作家,很快就读完了。此后,还读了一些纯文学作品,直到某日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石坂浩二主演的金田一耕助系列之《狱门岛》。遂知道了横沟正史这位作家,试着去书店寻找,发现他的作品被成列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一直读着横沟的小说,金田一耕助也成了除了文字以外无法表现的典型人物哟。如果那样的人真实存在,那种邋遢相不会觉得恶心吗(~笑)。正因为只是纸上的人物,才会成为最诙谐的登场吧。

Q: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读书以外令你着迷的事呢?

A:弹着吉他、唱歌咯。组成重金属乐队,搞些实况录音之类的。曲、词可都是我创作来着,但不好意思地说,当时英语比较逊啦。

Q:那段经历,被你用到新作《鼠男》里了吧?顺便请教一下,所谓重金属,外表是……

A:就是一头金色披肩长法,现场录音时会裸着上半身乱跑乱闹。

Q:真的是那样吗?当时有没有考虑将来靠音乐吃饭呢?

A:算是梦想吧。当时一起的成员,至今还有留着莫希干头录歌呢。倒是我自己没有勇气,还是去参加了大学考试。

 

【尽信书不如无书?】

———————————————————————————————————————————————

Q:大学时代读书了吗?

A:嗯,非常喜欢阿刀田高先生。因为当时交往的女孩子读着……这类书,很乖僻的爱好(~笑)。其实阿刀田先生的作品,确实有其特有的趣味,大概是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吧。小说之外,哲学书也喜欢读。卢梭的《爱弥尔》(エミール)、《漫步遐想录》(孤独な散歩者の夢想)是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完美作品。周围的人并不曾告诉我社会生活方式应该如何描述,所以当时的阅读体验绝对新鲜,“原来是这样的啊。”不过,这类书不易读懂,囫囵吞枣的地方还是有一些的。

Q:这类书很难读吗?

A:难读。当然,如果说因为小的时候没读书,大概任何书都变得难读了吧(~笑)。哪怕是现在,我读起书来都很吃力的说。作为一种替代和补偿,小时候到现在,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说着各种各样的话,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因此我想,如果那段时期都待在家中读书,对于作家之道肯定比现在纯熟吧。如今,虽然靠写小说为生,却始终没有“多亏了解小说而能写小说”的那种体验哦。

Q:那么,也就是说没有那种因为受其鼓舞,为了表示敬意而投身创作的小说咯?

A:我觉得,所谓鼓舞和致敬,是因为自己有过类似的经验才能写得出来吧。不过,我的出道作不在此类(~笑)。我想,因为我的小说,是描述人们之间的感情纠结,如果仅仅是闷着头在家读书而成长的人,应该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的。当然,因为庞大的图书阅读量而有能力写小说的,也大有人在吧;不过,很明显地,我不属于那样的类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感情,还是不能写。

Q:自己意图尝试写作的情绪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A:如果要举例的话,那就是试着参加了阿刀田先生在《小说现代》杂志上组织的超短篇小说竞赛吧。我的那篇竞作,最终发表了,还得到了一笔稿费,当时感觉那样的方式还蛮有趣的。不过这是在大学,还是已经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事,记忆有些模糊了。

Q:是怎样的内容?

A:那是7张半稿纸的推理短篇……至于内容嘛,保密。当时,面对着打字机,什么都不考虑就开始随性创作了。只是,写小说这是头一遭;不过,之前有写过剧本。倒不是出于演出的目的,而是因为很喜欢雅歌塔·克里斯多夫①的缘故,那个剧本选作为读物来说,实在是太赞了。

Q:你说的是《怪物》和《传染病》这两部剧集么?

A:因为是比较现实的舞台,而且剧情展开过快,一开始看也不是那么着迷,只是觉得戏剧这类东西还挺有趣的。因此,自己也试着写了。

Q:能顺便透露一下剧情吗?

A:大抵是解谜小说(riddle story)的模式。譬如“谁出去了”:某个房间,里面有男有女和一只猫。因为是剧本,为了让人明白,由人戴上猫的面具,也有用真猫的,依舞台需要而定。在那里,男女发生争执,杀死了对方。一人被手枪击毙,一人被小刀刺死,倒下去的时候把猫给压死了。这时停电了,一片黑暗。不久门开了……那么谁出去了呢?如果粗枝大叶地描述,差不多就是那样的内容。由于是剧本,会有些小说所不能表现的尝试。

Q:有意思!对了,你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什么?

A:林学。我喜欢草、木、虫之类,决定做森林的研究。

Q:喜欢自然啊。实际上,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A:我习惯骑着摩托车,去大山大河里采集植物。曾一个人进入到青木原树海②,寻找银龙草(Monotropastrum humile)。那是一种别名“幽灵茸”(ユウレイダケ),会像幽灵一样垂下头的雪白蘑菇。可惜最终还是没找到,采集了野生三叶草就返回了,后来被我放入酱汤里吃了。

Q:哎呀,不读小说的话,读图鉴和文艺作品的机会比较多呢。

A:那是当然。幸亏当时很用心地读了动物学方面的书,结果在写《所罗门之犬》的时候相当有用呢。而精神医学方面的读物,则对《影子》、《鼠男》很有帮助。

Q:对哦,为什么道尾先生的作品如《独眼猴》、《所罗门之犬》和《鼠男》,含有动物的书名比较呢?

A:哈哈,这些……有一次被人称作“干支系列”。另外,在杂志上连载的其他作品如《鸦之拇指》(カラスの親指)、《龙神雨》(龍神の雨),也因为标题的内容,算进了这个系列。既然说到这份儿上,在这里也公开了干支的说法,以后要越绑越紧了……

Q:要全部适用十二地支,怎么想也不可能吧。

A:我有想,猪的话要怎样起个书名呢(~笑)。在樱庭一树先生《我的男人》获得直木奖的第三次庆祝会上,我对樱庭借着酒意开玩笑说:“那么我下次就写《猪脑袋男人》。”(~笑)。

Q:《我的男人》VS《猪脑袋男人》,太搞笑了。那个时候(大学时代)阅读的文艺作品,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吗?

A:并没有哦。我想长大之后读的书可能比较片面了,只是为了享受乐趣。比如说,初中的时候修学旅行去神社佛阁,当时不明白好处,现在倒是明白了其意义,这不是一个概念吗?我想如果小说的话,从前读起来没有强烈感受,小时候甚至不愿意读,可现在,却很能感受到乐趣呢。

 

【工作之余的阅读】

———————————————————————————————————————————————

Q:据说毕业后,你就成专业的“阅读男”了。
A:对。在工作时读,在乘车时读,除了读书基本没干其他事(~笑)。读了各种风格的作品,但留存在记忆中的,还是那些描绘人类感情互相纠缠的内容。譬如桑顿·尼文·怀尔德③(Thornton Niven Wilder)的《圣路易斯桥》(サン·ルイス·レイ橋)、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レベッカ,一译《丽贝卡》)和《断肠花》(レイチェル,一译《蕾切尔》)、谷崎润一郎的《细雪》、山田太一④的《岸边的相册》(岸辺のアルバム)、威廉姆·彼得·布拉蒂⑤的《驱魔人》(エクソシスト)……这部电影很有名,不过原作其实是电视剧本,描绘了对神父先生那句是否赞成神的话产生的纠结,以及与变成了舞台的房屋的佣人女儿之间复杂关系的事情。还有《寺内贯太郎一家》也很有趣,这个电视剧同样有名,但电视剧因为久世光彦⑥先生的精彩出演,成为不一样的作品,当然我两者都喜欢。久世先生,是我极喜欢的作家。最初读了他的短篇集《凶画》(怖い絵)。于是我开始喜欢上绘画,这方面的杂志也买了不少,当然都是些有名的绘本小说。我觉得,不仅文字美丽,写到人时毫无可恕也极好吧。写背叛感情的时候,就要写成彻底地背叛和绝望。是不是因为读者都不认识自己就可以那样写呢?但如果写小学女生不在乎被强奸,而且毫无道理,在当今时代不是不能出版吗?不管怎么说,至今也还是我认为的漂亮作品吧。久世先生、玄侑宗久⑦先生、尾辻克彦⑧先生,这三位日本作家,说不定对我来说属于“特别待遇”呢。
Q:重读了数次吗?

A:没有,即使不重读也记得很清楚,可能这样的作品才有了不起的意义。我很喜欢尾辻克彦(赤濑川源平)先生的芥川奖作品《父亲消失了》(父が消えた)和《触感》(肌ざわり);还有玄侑先生的《船头水声》(水の舳先)和《栖龙之家》(龍の棲む家),我也很喜欢,因为2001年他的《中阴之花》获得芥川奖方闻其名,于是回头买了他的早期作品《船头水声》来看。

Q:觉得魅力在哪里呢?

A:我想是阅读体验比较痛苦吧……应该怎么说呢?(~恼)。反正就是那种一气呵成、没有丝毫遗憾直到最后一个句号,这就是我认为的最高杰作。

Q:工作后,一般如何选书看?

A:去旧书店吧。当时没什么钱,旧书店选书比较自由和实惠。旧书店一般都有比较大和丰富的存书,而且都按照日语50音顺进行陈列。因此,当拿到筒井康隆先生的小说时,放在旁边的都筑道夫先生的作品便映入我的眼帘。是位我当时还很陌生的作家,但被《怪奇小说与怪奇小说作品》(怪奇小説という題名の怪奇小説)一书的异怪标题所吸引……买回来看后,开始对都筑先生着迷了。

Q:据说“道尾”的笔名,就是来自于都筑道夫⑨先生。

A:没错。在读都筑先生小说的时候,我联想到关于“混沌之死”的故事。传说混沌是中国天地初开时的妖怪,混沌天生没有眼、鼻、口、耳等七窍。倏和忽是混沌的朋友,混沌对待倏和忽非常友善,倏、忽二人欲报其恩,于是替混沌“日凿一窍”,七日后七窍凿成,混沌死去。一直对这则神话印象很深,读都筑先生的小说,就有“混沌在其作品中”的想法。因为他的书读一次很难明白,有时候结尾写得不很明确,有时则安排了与你料想的结尾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不知不觉中也将写出“混沌式”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一个梦想。现在的读者,对于正常、流畅的结局反而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无法接受,那样的人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了“混沌”这一怪物呢?

 

【正式出道之后】

———————————————————————————————————————————————

Q:成为社会的一员之后,就开始写小说了吗?

A:一直磕磕绊绊地写着,持续在个人主页上发表自己的短篇和超短篇小说。后来以一篇怪奇故事,参加了角川书店主办的恐怖小说大奖(新人奖)。

Q:就是那部2004年的获奖作《背之眼》吧。2005年出版后,被视为你的出道作。这段时间还有读推理和恐怖方面的小说么?

A:有啊。读了京极夏彦先生的《姑获鸟之夏》(姑獲鳥の夏)时,受到了很大冲击呢。不过倒不是因为它是话题作,而是因为读来有趣、新奇,我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之后,我开始阅读绫辻行人先生的馆系列,该系列第二部刚读完,我的作品就出版了得以正式出道。

Q:出道后,读书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A:本来推理方面的书我读得就不多,现在变得越发不读了。因为无论如何,对于自己的创作都会有影响吧。可能只会读一些不需要自己写出来的作品,因为我是抱着“写自己最想读的作品”的动机来写作的,也更加注重在推理手法中融入趣味性、新奇性。

Q:类型、道具和诡计方面的知识,对于推理创作来说,并非一定要了解么?

A:这个嘛我也不清楚,倒不是我不想了解,主要还是早前没有大量阅读推理吧。尽管因为出道作,而成为本格推理作家俱乐部和推理作家协会,也被出版社编辑视作推理界的人物……最初,经常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还有比如与编辑先生洽谈“谁和谁的什么作品很厉害哟”之类话题的时候,在那样的场合偶尔打个适当的帮腔,挨到回家后马上惊惶地去亚马逊订购提到的那些书来看(~笑)。经过这样、那样,现在终于能勉强明白普通级别的推理知识了。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其实,一直有读连城三纪彦⑩先生。成为作家之后,有时会被问到:“听说你不是很喜欢连城先生的作品么?”坦白的说,曾经阅读《变调双人短外套》(変調二人羽織),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因此,深信自己与这位作家无缘。但是,因为据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很精彩,于是试着读完全书,感到十分震惊。那个短篇集,前半部分注重逻辑性,后半部分则具有连城先生独特的抒情原味。因此,至今对连城先生很着迷。我不太有废寝忘食的阅读经验,可最近确实经历过了,连城先生的《戻川殉情》(戻り川心中)、《隐菊》(隠れ菊)写得尤其赞。《戻川殉情》的光文社文库版的解说是千街晶

之先生。在读完全书和那篇解说之后,我感动地哭了。每个事件的犯人们,仿佛被其他人以一股命运之绳所操纵,成为“为了凋谢而绽开的一朵无果之花”。但是……“只为了片刻的绽放而赌上自己一生的虚幻之花,纵使铸成令世界变色的大错,其价值不也是沉重的吗?”……读罢那个短篇集的时候,我一度泪流不止。

Q:还记着那篇解说文章吗?

A:当然,里面所描述的,正是我最想做的。虽然那是连城先生的作品才有的味道,但还是能这么直接地分析出来。这篇文章,我抄写了一份,至今仍贴在写字台板下,总是一边看着它一边工作。

Q:是那样吗?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所谓的读书时间吗?

A:在2005年的11月出版《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之前的10月,我辞去了公司工作。因为形成的一边偷懒工作,一边利用上下班时间读书的习惯,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所谓“读书时间”呢。那些听着家人说话,还能长时间持续读书的人还真是厉害啊!我无法读书超过2小时以上,这是个界限,一旦超时就马上想做其他事了。以前在公司工作,必须利用上下班,将读书时间分成前、后各一小时半来度过。懂得安排读书时间,仿佛到了高中生时期才学会双脚走路一样(~笑),小时候就开始用双脚走路的人才是敌不过的人啊。

Q:会一口气读完吗?

A:连城先生、玄侑先生、久世先生的书连续读几小时也没问题……还有,托马斯·H·库克⑾的书也是……是的是的,我非常喜欢科克,之前为什么忘记谈他呢?最喜欢他的记忆系列,哪一部都难分高下,如果非得选出一本的话,我会挑《夏草的记忆》(夏草の記憶/Breakheart Hill)。啊……现在又想起了一位,让-菲利浦·图森⑿也超级喜欢的说,不过暂时想不起来他的作品了。

Q:《浴室》、《先生》(ムッシュー)、《照相机》(カメラ)等。

A:此外,还喜欢马克·吐温和石井伸司⒀。读这两人作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和主人公在一起似的。他们善于营造天真烂漫的世界,而当你在那样的世界中逐渐舒解心情的时候,作家会突然插入尖锐深刻的东西。尤其喜欢石井先生的《画家植田先生》(絵描きの植田さん)和《乘秋千》(ぶらんこ乗り)。 

 

【执笔时的奇思妙想】

———————————————————————————————————————————————

Q:你所说的创作“想读的小说”,要深刻描绘人类复杂情感的纠结。的确,《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等作品与以往的推理不同的地方,就是带有冲击性,读后也一直有奇怪的感觉残留在脑中。

A:我是没有推理创作意识的,但写完了总是能觉得有些推理味。如果一边写着一边考虑要加入推理设定的话,估计我迄今为止还没有作品问世吧。

Q:解谜这一具有推理色彩的有趣元素,在道尾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有的。

A:这个作为“手段”来使用,会带来一定的推理味吧。作为在读者的脑中直接灌输作者技巧的方式之一,比如“叙述性诡计”之类,绝对不是我的写作“目的”。

Q:有自己的读者,应该是很高兴的事情吧。

A:我其实在创作时并没有考虑读者,对于是否有人愿意读自己的作品也没有想太多。正式出道以及《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出版的时候,我也网络检索了读者的感想。感到非常满意的人,和毫无道理予以贬低的人,应该同样存在吧。对于我来说,自己享受100%就足够了。因为现在的网络书评全部不能读(~爆)。

Q:今年的新书《鼠男》,写了组成业余乐团的第14年,在艺术工作室练习时的遭遇的事件。这个设定一般认为是有了你自己的经验,才会写出来,却像是回归到最初的出发点呢。

A:是的。光文社的人,还给本书加上了“青春的终结”的关键字作为副标题。因为此前,作品《影子》用了“青春的萌芽”,《所罗门之犬》用了“青春的讴歌”,下面应该轮到“终结”了吗?一旦想到“青春的终结”这一可能冠上的副标题,就马上联想到了我自己死心很久的“乐团”。因此,这本书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Q:主人公姬川是个吉他手,在此次的事件中,关于年幼时死去父亲与姐姐的那段记忆忽然被唤醒。而其他的登场人物也有着各自藏于记忆深处的东西……

A:关于组建乐团,我重新温习了自己的经历,这时有人帮我丰富了这些印象。因为当时的成员一直都在,仍在继续着,每天在这里那里不停练习啦、进行实况录音啦,从傍晚六点忙到早上六点,整整十二小时。

Q:对了,出道作《背之眼》里面有个和你同样名字的登场人物呢。

A: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有这样的先例哦。有栖川有栖先生和埃勒里·奎因这位作家,我当时也不知道的说(~汗)。只是第一次写长篇,还没有特别考虑人名的心情,偶然使用了自己的名字。真是害羞的说。

Q:说起来,《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主人公也是道夫君哟。听说如果详细说明的话,会夺走之后的阅读乐趣哦。是这样么?

A:那个啊……没有很深的意义。只是将“道尾”予以变形,并进行了符合作品的设定而已。

Q:写完“青春的结束”,今后的计划是“天干地支系列”吗?

A:在《梅菲斯特》杂志上连载的《鸦之拇指》,预计8月上旬左右由讲谈社出版。描写被黑金折磨的骗子们聚集在一起,象大家族一样生活,有时一致对外让敌人碰钉子的故事。之后,就是新潮社出版的《龙神雨》。不过要全部写完十二地支,用时大概会很长吧(~笑)。

 

    [注释]

    ①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1935年生于匈牙利科泽格市,1956年因匈牙利发生反俄暴动,随夫婿避难至瑞士纳沙泰尔市,定居至今。饱受烽火洗劫、尝尽思乡之苦的流亡生涯,孕育出雅歌塔作品里一种冷酷逼真,发人深省的难能特质,其作品充满了独创性、讽刺性与人性,可读性极高。1986年的处女作《恶童日记》,在法国出版即震惊文坛。1988年、1991年相继发表《二人证据》、《第三谎言》而成“恶童三部曲”,并由二十多国取得其翻译版权,自此奠定了雅歌塔身为一位具影响力的变色文学作家的地位。

    ②青木原树海,日本的著名旅游胜地,位于日本山梨县富士河口湖町、鸣泽村附近,是片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景色秀美怡人。近年来,因为来此自杀者逐渐增多,加上流传此处的神秘失踪传说,开始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自杀圣地”。

    ③桑顿·尼文·怀尔德(Thornton Niven Wilder,1897-1975),美国戏剧史上的著名剧作家、小说家。他的中篇小说《圣路易斯桥》和剧本《我们的小镇》先后获得了1927年和193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由兰登书屋评出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名单当中,《圣路易斯桥》排在第37位。

    ④山田太一,日本战后电影史上的代表剧作家。1934年出生于东京浅草,本名石坂太一。早稻田大学教育学系毕业,松竹大船摄影所助理电影导演。1965年开始编剧生涯,1973年以《各自的秋天》获得“艺术选奖新人奖”,代表作有《男人们的旅途》、《岸边的相册》等,曾先后获得过“文部大臣奖”、“广播文化奖”、“向田邦子奖”等多项大奖。著有幻想小说三部曲《遭遇异人的夏天》、《好久没梦见飞翔了》、《寻找遥远的声音》,其中《遭遇异人的夏天》获1988年首届山本周五郎奖,同年著名导演大林宣彦将该小说拍成电影。

    ⑤威廉姆·彼得·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1928- ),美国著名作家、编剧,代表作为包括《驱魔人》、《第九封印》、《魔人军团》等在内的“神秘信仰系列”小说,后被改编成“驱魔人系列”电影。

    ⑥久世光彦(1935-2006),日本著名演员、小说家、实业家。生于东京都杉并区阿佐谷,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美学美术史专业。代表作有《寺内贯太郎一家》(与向田邦子合著)、《一九三四年冬的乱步》(获1994年第7届山本周五郎奖)等。

    ⑦玄侑宗久,日本著名僧侣作家。1956年出生于日本福岛县,原名桥本宗久。毕业于庆英义垫大学中国文学科,从事过各种职业,后在京都出家修行。现任临济宗妙心寺派福聚寺副住持。主要著作有《禅的生活》、《摇晃天神院子里的游戏》等。2001年凭借小说《中阴之花》获第125届芥川奖。

    ⑧尾辻克彦(1937- ),日本前卫美术家、作家。本名赤濑川克彦。神奈川県横浜市出身。毕业于爱知县立旭丘高等学校美术专业,现任武藏野美术大学日本画学科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触感》(中央公论新人奖作品)、《父亲消失了》(第84届芥川奖作品)、《雪野》(野间文艺新人奖作品)。

    ⑨都筑道夫(1929-2003),日本推理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东京人。本名松冈岩,别名小林菖夫、柴田梅玉,哥哥松冈勤治是夭折的落语家莺春亭梅桥。1945年12月因未交纳学费而从早稻田实业学校中途辍学。学生时代,师从正冈容和大坪沙男,开始发表时代小说。1947年之后的两年,在正冈帮助下去神田多町的新月书房担任低俗杂志的编辑工作。1949年,第一次使用都筑道夫的笔名发表作品。1956年,进入早川书房,担任《早川袖珍推理》主编,译介了很多英美推理新作(26岁前自学英语)。1959年辞职,正式从事推理小说创作,担任“都筑道夫的创作讲座”专题讲师,发掘出畠中惠、深堀骨等新人作家。其代表作有“蛞蝓长屋捕物歌系列”、“泷泽红子系列”、长篇《在猫舌上钉钉》、评论集《直到安然无恙地把尸体消灭》等作品。2001年,以《尽推理作家所能》获第五十四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评论及其他部门)。2002年,获第6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2003年,因动脉硬化引致心脏麻痹而逝世,享年74岁。

    ⑩连城三纪彦,日本小说家,本名加藤甚吾。1948年生于爱知县名古屋市。爱知县立旭丘高等学校、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1978年,在大学求学期间,以推理小说《变调双人短外套》获第3届“幻影城”新人奖而正式出道。1981年以《戻川殉情》(即台湾林白出版社1985年版《一朵桔梗花》)获得第34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门奖。之后开始转向恋爱小说和恐怖小说创作。1984年以《宵待草夜情》获第5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同年以描写两位女性复杂心理的恋爱小说《情书》获第91届直木奖。1996年以《隐菊》获第9届柴田炼三郎奖。

    ⑾托马斯·H·库克(Thomas H. Cook,1947- )美国犯罪小说家。代表作为获爱伦坡奖名著《查特罕姆学校事件》,而《夏草的记忆》是其笔下记忆系列的杰作,写于1995年。

    ⑿让-菲利浦·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比利时小说家、导演、摄影师。1957年生于布鲁塞尔,父亲是报社记者,母亲是书商。虽然毕业于巴黎政治科学学院,他却钟情于拍电影,但拍电影短时间难以达成,他转而开始写作。1985年,图森的《浴室》、《先生》、《照相机》三部曲为自己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此后20年,他的盛名不断,欧洲文学的批评界更以整版的篇幅剖析图森在小说艺术中掀起的庞大革命,被誉为“新新小说大师”。2005年11月,图森的新作《逃跑》跃上法国文学新作的畅销书榜首,并荣获法国四大重要文学奖之一的“梅第奇文学奖”,也再一次将图森推上文学创作的颠峰。

    ⒀石井伸司(いしいしんじ),日本作家。1966年生于大阪,现神奈川县三浦市。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法文专业。高中时曾立志成为画家,但最终应试失败。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杂志编辑工作。2000年,以话题作《乘秋千》引起广泛关注。其作品多次进入三岛由纪夫奖决选,常以少年视角来描绘社会,和善的文字表面隐藏着深刻的人生百态。他喜欢给自己的小说画上插图,但并不是插画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