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獲獎名單——

Best First
Novel:

Consigned to Death,
by Jane K. Cleland (St. Martin's Minotaur)

Feint of Art, by Hailey Lind (Signet)

Murder on the Rocks, by Karen MacInerney (Midnight
Ink)

The Chef Who Died Sauteing, by Honora Finklestein and
Susan Smiley (Hilliard & Harris)

WINNER The Heat of the
Moon
, by Sandra Parshall
(Poisoned Pen)



Best
Novel:

All Mortal Flesh, by Julia
Spencer-Fleming (St. Martin's Minotaur)

Messenger of Truth, by Jacqueline Winspear (Holt)

The Saddlemaker's Wife, by Earlene Fowler (Penguin
Group)

WINNER The Virgin of Small
Plains
, by Nancy Pickard
(Random House)

Why Casey Had to Die, by L.C. Hayden (Five Star)



Best
Non-fiction:

WINNER Don't Murder Your Mystery, by
Chris Roerden
(Bella Rosa)

Mystery Muses: 100 Classics That Inspire Today's Mystery
Writers
, by Jim Huang and Austin Lugar (Crum Creek
Press)

The Beautiful Cigar Girl: Mary Rogers, Edgar Allan Poe and the
Invention of Murder
, by Daniel Stashower (Dutton)



Best Short
Story:

Disturbance in the Field, by
Roberta Isleib (in Seasmoke, edited by Kate Flora, Ruth McCarty,
and Susan Oleksiw; Level Best Books)

Provenence, by Robert Barnard (Ellery Queen's Mystery
Magazine [EQMM], March/April 2006)

WINNER Sleeping with the
Plush
, by Toni L.P. Kelner
(Alfred Hitchcock's Mystery
Magazine, May 2006)

The Old Couple, by Robert Barnard (EQMM, July 2006)

Yankee Swap, by Maurissa Guibord (EQMM, March/April
2006)



Best Young
Adult:

Behind the Curtain: An Echo Falls
Mystery
, by Peter Abrahams (HarperCollins)

WINNER Pea Soup
Poisonings
, by Nancy Means Wright
(Hilliard &
Harris)

Room One: A Mystery or Two, by Andrew Clements (Simon
& Schuster)

Sherlock Holmes and 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 The Fall of
the Amazing Zalindas
, by Tracy Mack and Michael Citrin
(Scholastic)

 

現在來進行有重點的簡單介紹——

   
咱們先看本屆阿加莎獎的最佳處女作獎項。獲獎作是桑德拉·巴歇爾(Sandra
Parshall
)的《熱月》(The Heat of the
Moon,2006
)。桑德拉女士來自美國的南卡儸來納州,在出版本作之前長期從事記者和編輯工作。她在孩提時代就開始創作小説,只是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類型,《熱月》是她首次將靈感放在了心理懸疑領域。目前桑德拉女士住在華盛頓特區,同時在曾經工作多年的弗吉尼亞州與自己的丈夫共同擁有一座房子,和南希·匹卡德一樣,她不得不經常往返於兩地之間。今年3月她的第二部作品《死寂之擾》(Disturbing
the
Dead
)問世,延續了處女作的心理懸疑風格。現在來著重談談《熱月》,這部獲獎作敍述了當某個雷雨天裏一個客戶帶著貝塞獵狗開車撞進了寵物醫院時,年輕獸醫瑞吉兒·高黛(Rachel
Goddard
)的世界開始崩壞。狗主人的小孩受到了驚嚇,被雨淋濕了,搖動著不理她的母親尖叫著:“媽媽!我想要媽媽!”霎那閒瑞吉兒被記憶帶回到童年時代,當時也是這樣的惡劣天氣,在雷雨侵襲下她的小妹妹米歇爾的哭喊聲和眼前小孩的啼聲一模一樣。從地底冒出的記憶如惡夢片段一般,而且瑞吉兒不了解它意味著什麽,是否會帶來悲痛。於是她開始尋找答案,但並沒有從妹妹米歇爾和母親朱蒂絲那裏了解到任何東西。她的身世、過去以及她那個很早就去世了的父親,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一個謎。也許真相就來自於母親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宅子裏,——那是一座具有都鐸式風格的雅致建築。隨著更多令人困擾的記憶浮出水面,瑞吉兒開始懷疑她的家庭似乎並不存在似的。這時她的心理學家母親企圖在意識上控制她,瑞吉兒不得不一面與母親周旋,一面圍繞自己的殘缺記憶在全國各地進行深度搜尋。而當令人心碎的真相被她揭開時,她將被迫作出一個難以想象的抉擇……儘管是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桑德拉卻完成得相當精彩和完美,她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麽。當讀者透過瑞吉兒的眼睛戰慄似的看著記憶背後的真相時,這只是第一個“結束”,本作的真正魅力才正式展開。這部分文字相當新穎,是在已有的作品中不多見的,也充分證明了巴歇爾和她筆下的瑞吉兒值得讀者們的關注和傾慕,而書的最終結局則是感人和難忘的。因此,本作在美國亞馬遜網店獲得了讀者的四星半評價,著名推理評論家朱迪·克萊門斯Judy
Clemens
)也如此評價這部作品:“在《熱月》中巴歇爾創作了一個令人難以遺忘的故事和角色。我喜歡它,尤其是最後一章内容至今縈繞在我心頭。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她下一次會帶給我什麽了。”
下面順帶介紹一下其它獲得提名的重要作品:

   
1、《身付死亡》(Consigned to
Death,2006
),簡·K.克莉蘭(Jane K.
Cleland,1955— 
)著。很難想象這位因處女作表現優秀而人氣漸漲的美國女作家,已經年過半百了,這也再次證明了年齡不是限制推理創作的客觀因素,比起森博嗣的大器晚成,簡女士可謂更勝一籌了。誠然,筆下的何塞·普雷斯科特古董探案系列(Josie
Prescott Antiques
Mysteries
)讓她在推理界賴以成名,但她早在其他領域炙手可熱了,因爲是聞名國際的商業教育訓練者和演說家,她經常接受媒體商業節目以及國家商業出版刊物的訪問,其相關著作有《最重要的擺第一位:事業與生活的成功之道》(Putting
First What Matters Most: Proven 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 Work And
in
Life,2001,該書有中譯本
)等。《身付死亡》是何塞·普雷斯科特古董探案系列的首部作:小説主人公何塞原來為紐約拍賣行工作,卻因卷入某壓價醜聞而被炒了魷魚。她輾轉來到了新漢普郡。正當她在該地新的古董拍賣交易開始紅火起來的時候,她的一個新客戶格蘭特先生被殺,何塞成了主要嫌疑人。她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就此一蹶不振,因此打算找到真正的兇手。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細節、動機和嫌疑犯被揭開,她甚至詫異地發現格蘭特先生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提到過自己。那麽是誰殺了格蘭特呢?又是爲什麽呢……這部精彩的小説從卷首就開始抓住讀者的心,格蘭特先生以死狀出現很有傳統推理敍事特色,此後關於此事的調查和追述也變得順理成章。故事不需要讀者對古董行業有比較專業的了解,因爲其定位本身就是大衆化的。作品在情節設定與衆不同的地方在於嫌疑犯,隨著故事的不斷演進和深入,嫌疑犯居然會越來越多,而視點也在這些人中如走馬燈般不停地轉換,除非到了真正的結局,否則讀者很難從這個華麗的布景中走出。小説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比較出色,所有角色都被作者刻畫得十分逼真和形象,尤其是何塞女士的堅強執著,很有男子氣概,再加上拍賣行職員們的風趣有型,讀者將很願意花上一點時間和書中的人物待在一起。正因如此,本書獲得了美國亞馬遜網店讀者的四星評價。據悉,該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致命估價》(Deadly
Appraisal
)已經於今年四月出版,場面將更加宏大,情節將更加迷人。

   
2、《藝術品僞造案》(Feint of
Art,2006
),海麗·林德Hailey
Lind
)著。有些類似於艾勒裏·奎因,海麗·林德是一對美國姐妹——美術家朱莉·古德森-勞斯(Julie
Goodson-Lawes
)和歷史學家卡儸琳·J.勞斯(Carolyn J.
Lawes
)的共用筆名。朱莉在精於壁畫、肖像畫和推理寫作之前,從事過多種工作,比如女服務生、人類學家、非母語英語教師、家庭治療師等,這些都為她帶來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使她在《藝術品僞造案》中關於生活環境的描寫顯得十分自然而真實。卡儸琳的學歷比姐姐高得多,她先後在聖塔克萊拉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anta
Clara
)取得了歷史學學士學位,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
)取得了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最終成爲位于弗吉尼亞州著名港口諾福克的奧多明尼昂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的歷史學教授,已有多部學術著作問世。目前姐姐居住在奧克蘭(加州著名港口),妹妹居住在諾福克,兩人已經合作創作了三部推理作品,除獲得提名的本作外,還有《畫廊襲擊案》(Shooting
Gallery,2006)、《畫筆謀殺案》(Brush with
Death,2007),同屬安妮·金凱德探案系列(Annie
Kincaid
Series
)。作爲該系列的首作,《藝術品僞造案》一書奠定了姐妹倆的創作風格和基調,也交待了核心人物安妮的“陰暗”背景:她曾經精於僞造名畫,和多個僞造者、畫販子有著很密切的聯係,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她為自己造了間工作室,用以美術創作,與原來的“地下”工作絕了緣。小説一開始就講述安妮從他前男友——某博物館館長那裏得到了一則壞消息,稱該館陳列的一副價值一千五百萬美元的卡拉瓦喬(意大利著名巴洛克畫家,1571—1610)的名畫是贋品,其實際價值只有三美金。當晚,該館的看門人被殺,館長也神秘失蹤。隨著事態的發展,人們發現某著名油畫經銷商拐帶了大量十八世紀以前的早期畫作潛逃,在這些作品的原來位置被人換上了逼真的贋品。爲了徹查此事,安妮不得不利用起曾經熟悉的老關係,她將面對塵封已久的往事……新舊故事交織、兩綫復調敍述的結構使得這部“引人入勝的小説”(page-turner)擁有更多的看點,再加上可怕而精彩的情節設置、接近完滿的人物塑造和對舊金山的風物描繪,讓讀者手不釋卷。本作也絲毫不少當代暢銷小説的慣用伎倆,兩個追求者闖入了安妮的情感世界,為其帶來了些許浪漫、陽光的因子,不時出現的一些恰如其分的笑料搭配,使得整個作品節奏感很強,迅捷部和舒緩部相處協調,堪稱完美。

   
3、《石島謀殺案》(Murder on the
Rocks,2006),凱倫·麥肯娜麗(Karen
MacInerney)著。年屆不惑的凱倫女士已經出版了三部小説,她的主要成就就是暫時只有兩部作品的灰鯨旅店探案系列(Gray
Whale Inn
Mystery
),《石林謀殺案》是該系列的首作(另一部是《漿果謀殺案》),小説主人公納塔莉·巴恩斯(Natalie
Barnes
)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在緬因州怪石林立的卡百利島上開了家古雅的灰鯨旅店,她為客人們精心獻上了美味的藍莓早餐點心和迷人的紅莓烤餅,一時享譽遐邇。可是當客人中出現死者的情況一再出現,人們和警察開始認爲是娜塔麗將謀殺帶到了島上。現在,我們的納塔莉將不得不憑藉自己對廚藝的了解,找出真正的兇手,否則她將失去自己的旅店還有生活……閲讀這部作品會讓讀者食欲大增,因爲其中的衆多美味而垂涎不已,而且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美味還與謀殺事件結合得如此緊密,真是相當奇妙的設定呢,這也將是整個系列的主要特色,或許可以稱之為“飲食推理”。當然,關於謀殺事件的描寫也值得稱道,兇手就是客人中的一位的連續死亡事件,也讓本作多少帶有了一些古典本格的氣質,引得了不少老推理迷的喜愛。目前,凱倫女士和她的丈夫及兩個孩子住在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丁,正在謀劃她的灰鯨旅店第三作。

   
4、《魔法廚師之死》(The Chef Who Died
Sauteing,2006
),昂諾拉·芬克爾斯坦(Honora
Finklestein)和蘇姍·斯米莉(Susan
Smiley)合著。對於中國讀者來説,兩位或者多位作者共同創作一部作品的現象相當之少見,但這在外囯卻稀鬆平常,不管是在歐美還是在日本,一些推理大獎都不時有“合著作品”獲得提名甚至折桂的先例。《魔法廚師之死》是兩位作者筆下的艾瑞爾·奎格雷(Ariel
Quigley
)系列的第一部。艾瑞爾是位年輕的英國教授,早年在軍隊裏服過役,也喜歡發表詩作,同時他還是一位“占卜師”偵探,擅長用塔羅牌與鬼魂談話以分析案情。書中前幾章講到艾瑞爾與她的心理醫生朋友波尼斯·懷斯一起搬到了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一座殖民地時期的大宅子裏,在那裏艾瑞爾發現了一個美國國民戰爭時期就存在著的鬼魂。某日,波尼斯推薦艾瑞爾去附近的法國餐館——里維埃拉就餐,在那裏侍者會用英國喜劇團蒙地·派森(Monty
Python)式的幽默和客人閑扯,而著名廚師丹尼爾·拉斐特則會製作“魔法食品”來給予客人特別的享受。不知什麽原因,領班忽然給艾瑞爾一個很有禮貌的微笑並約她出去私聊。但正當他們的浪漫故事開始鋪演之前,轟炸、謀殺和奇怪事件相繼發生。是誰製造了上述事件?艾瑞爾能在鬼魂的幫助下找出兇手麽……可以說,以艾瑞爾的身份(靈媒偵探?)在歐美推理小説中確實比較少見,這也使得本作多少有點另類的東西。詭計設計方面也頗有看點,占卜學、魔法、鬼魂等元素的植入,將讀者對兇手的確認被留到了最後一刻,合理的解釋和可能性都被巧妙安排在了故事中。美國亞馬遜網站讀者給予了本作四星半的評價,很好地説明了其水準和成就。

   
再看看與獲獎女作家南希·匹卡德競爭的其他四位作家及其最佳小説獎項候選作吧。

   
1、《致命欲望》(All Mortal Flesh,2006),朱利亞·斯賓塞-弗萊明(Julia
Spencer-Fleming)著。朱利亞是個出道較晚的推理作家,按照其個人網站裏的介紹,在以《嚴冬裏》(In
the Bleak Midwinter,2002)獲得美國聖馬丁出版社(St.
Martin’s)的年度最佳處女作(傳統推理部門)獎之前,幾乎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背景,只說自己是個家庭主婦。由於推理小説是聖馬丁諸多出版門類中的重鎮,因此經由該獎項出身的作者,此後的成就多半也會不賴,成爲愛倫·坡獎、安東尼獎以及阿嘉莎獎等大獎的熱門角逐者。在獲得本屆阿加莎獎最佳小説提名前的5年内,朱利亞可謂成長迅速。2005年,她筆下的英國國教牧師克萊爾·弗格森牧師系列(Reverend
Clare Fergusson Series
)第三作《走出深淵的哭泣》(Out of the
Deep I
Cry,2004)幾乎同時入圍當年的安東尼獎和愛倫坡獎的最佳小説部門。朱利亞向以寫實精確的筆法著稱,故事靈感時常來自於她小時候所聽來的一些街頭巷尾傳聞,特別是印地安部落的一些恐怖傳說、國民革命戰爭等等。克萊爾系列第五作《致命欲望》仍維持一貫風格,故事還是發生在我們所熟悉的紐約州印第安小鎮米勒斯基爾(Miller's
Kill
),克萊爾牧師遇到了新問題:她與小鎮警長魯斯·範·埃斯乃,一個已婚人士的關係(其實只是她的探案搭檔),突然被本地的各種八卦媒體熱炒,並傳到了教會官員耳裏。因此克萊爾不得不失去她的教區,而魯斯則不得不結束他與妻子琳達的婚姻。事情卻遠沒有結束,琳達被人發現死在魯斯家中,她的屍體被人弄得不成人形。為什麼她被謀殺……本作將該系列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劇情進展迅速,節奏控制得當,文字敍述真切,一切都隨小説環境活躍起來,幾乎每頁都有衝突,都有新的元素加入。但劇情設置並非一味求奇,能完美地做到兼顧公平,因此小説的結尾在細心的讀者看來是情理之中的意外,讀者能感受到文字背後被作者賦予的強烈情感。此外,本作還以情節為依托,更深入地觸及到了現實世界中有關宗教、人際關係和道德倫理的一些問題,可見作者確實是一個不囿於既定規則、善於尋求突破的推理作家,能賦予傳統推理許多新的東西。正因爲擁有了上述特點,在美國亞馬遜網店上,有位叫古德溫的讀者留下了這樣的評價:“這部作品可以作爲推理小説寫作課的教科範本。”(This
book could be a model in a mystery writing
course.)


   
2、《真相使者》(Messenger of
Truth,2006
),加奎琳·溫斯皮爾Jacqueline
Winspear
)著。加奎琳1955年出生於英格蘭肯特郡(Kent),之後被父母送去克蘭布魯克(Cranbrook)接受早期教育。從倫敦大學的教育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學術出版工作,也做過一段時間的市場營銷。1990年移居美國後,開始向全職作家的理想而努力。2003年發表了筆下的梅西·杜博斯探案系列(Maisie
Dobbs Series)的首部作《梅西·杜博斯》(一譯《曙色謀殺》),橫掃推理界各項大獎,成爲愛倫·坡獎歷史上僅有的兩次處女作即獲提名獎的例子之一,一躍成為二十一世紀備受矚目的推理女傑。2004年該系列第二作《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發表,延續了前作將推理故事與戰爭背景緊密結合的風格,也正因爲其中逼真的寫實描寫和對戰爭的叩問、思考,本作繼續好評如潮,並一舉拿下了是年的阿加莎獎(最佳小説部門),開始引起全世界推理讀者的關注。那麽溫絲皮爾何以對大戰背景如此興致勃勃呢?歸根究底起來,都是跟她爺爺有關。據說在1916年,溫絲皮爾的爺爺在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受了重傷,而且還罹患槍彈震驚症。對於幼年的溫絲皮爾來說,爺爺的痛苦病狀她卻是了然於胸,而且還對“終結所有對立的戰爭”和其後遺症產生了濃厚興趣,難怪在成年後會寫出這種有戰爭歷史淵源的推理小說。她曾表示:“推理小說這個類型是乃最佳媒介,讓我浸淫其中好探究戰時那個年代。”2005年出版的該系列第三作《白色謊言》(Pardonable
Lies
)更是將阿加莎式的英國古典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一度被媒體譽爲“謀殺天后”的唯一接班人。等到第四作《真相使者》出版並連續第三年入圍阿加莎獎,即使是再苛刻的推理評論家也都給予了美譽。不創作的時候,溫絲皮爾喜歡從事戶外活動,是個狂熱的騎師。她目前定居於加州,但是也時常回家鄉或者到世界各地旅遊。她的第五部系列作《未完成的復仇》(An
Incomplete
Revenge
)正在撰寫中,預計於2008年問世,敬請密切期待。下面具體來介紹一下《真相使者》:一九三一年的倫敦,畫家尼克·貝辛頓歐普在個人畫展前夕意外身亡。雖然警方判定為單純的意外事件,但尼克同胞妹妹喬琪娜卻不這麼認為,所以她找上私家偵探梅西來調查尼克真正的死因。當梅西進而深入調查藝術界,卻竟又牽連出案外案,而真相到底為何?尼克的畫作到底透露了什麼?到底誰才是真相的使者……按照臺灣推理迷遊唱(陳囯偉)説法,加奎琳筆下的梅西系列有兩大特色:一是採用了特殊的死亡敍述方式,即故事中的死亡不見得與犯罪直接相關,或者探究死亡背後的犯罪原因與動機、製造死亡的手法,並不是這系列故事的重點,而是在於探究某個死亡事件與相關人士的微妙聯係,以極細膩入微和順理成章的口吻訴説著在書中人物的行爲變化,戰爭背景介入心理敍述始終是該系列的一大亮點;二是獨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療癒系”女偵探典型,梅西往往能透過模擬他人的肢體、姿勢,去體會他人的情緒,進入對方的思維與心境,給予安慰或支持,以得到信任,對人性進行療救。在《真相使者》中,作者不僅塑造了梅西的睿智、冷靜和貼心,還再次揭示了我們的女偵探徬徨、憂懼的一面,因爲她發掘出的真相並不是她原本認知的,而具有著某種無法釋懷的無奈。正是溫絲皮爾讓梅西展示了她最具有人性的一面——不但是個堅強的精神導師,還是個有血有肉的社會人。難怪《圖書館學報》會如此評價本作:“這本書讓人愉快的地方在於,溫絲皮爾表現出梅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苦澀情感發展。她愈來愈多的偵探迷應該會享受這本最新作品。”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已於今年2月由臺灣天培出版社引進,這也是該社第三次將溫絲皮爾的名作譯成中文出版了。

   
3、《製鞍者的妻子》(The Saddlemaker's
Wife,2006),爾琳·福勒(Earlene Fowler,1954—
)著。在成爲阿加莎獎的常客之前,爾琳女士有著十餘年的短篇小説創作經驗,直到1994年首作《白痴謎案》(Fool's
Puzzle)誕生。
她已經六度獲得阿加莎獎最佳小説提名(含本屆),但只有一次最終問鼎——那是1999年,獲獎作是《水手的羅盤》(Mariner's
Compass),這是她筆下的名偵探本妮·哈珀(Benni
Harper
)系列的第六部。在美國的推理小説史上,本妮和她所在的小城聖塞利納(San
Celina)同樣赫赫有名。和南希·匹卡德(Nancy
Pickard)筆下的“小平原”一樣,
聖塞利納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地名,34嵗的寡婦本妮就是該地的民間藝術博物館館長。推理小說有一種次類型是由業餘偵探挑大樑當主角,對作者的最大挑戰就是替這位業餘偵探想出一份容易碰到死屍的職業(不管是實質上或象徵上)。與匹卡德筆下的名探珍妮·肯恩(Jenny
Cain)的職業(擔任某慈善信託機構的負責人)相比,似乎小小的民間藝術博物館應該不大可能為我們的本妮女士創造接觸死屍和金錢的機會,但衆所周知,不管是西方的小説還是電影,博物館始終是個會帶來神秘、怪奇和奇幻故事的場所,比如著名的《阿拉伯之夜謀殺案》(The
Arabian Nights Muder,by John Dickson
Carr
)中的韋德博物館。很多作家都喜歡這樣的設定,爾琳·福勒也不例外,本妮館長多次卷入藝術界謀殺和小城陰謀中,目前該系列已經出版了13部。令人略感意外的是,作者在去年突然撇開本妮系列,創作了《製鞍者的妻子》這部迄今爲止唯一的非系列作品,並參與角逐今年的阿加莎獎,其初衷是否有換換運氣的意圖在裏面,我們不得而知。小説的故事梗概如下:丈夫科爾死後,魯比·麥克加文(Ruby
McGavin)很震驚地得知自己從其遺產中得到了一塊位于加州圖克帕郡(Tokopah
County)的大牧場。同時她也詫異地發現,丈夫曾經聲稱死去多年的親人都還活著。因此魯比來到圖克帕,打算將自己手中的那部分牧場賣還給麥克加文家族。可當英俊的牧場制鞍人盧卡斯·麥克加文告訴她更多細節後,魯比知道了關於自己丈夫和這個家族的很多秘密,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科爾。爲了揭開他丈夫的整個過去,魯比還將發現些什麽呢……對比作者以前的系列小説,本作的陰暗色調更濃。可怖的家族史、懸念迭起的情節、鮮活而極富人性化的角色、主人公探求與恐懼並存的心理,都是此前作品少有的風景。揭開自己以爲相當熟悉的愛人的完全陌生的過去,描述一段鮮爲人知的“秘史”或“舊案”,這種與鉄伊的名作《博來·法拉先生》比較接近的主題設定確實很能吸引讀者眼球。讀者將隨著魯比的視角,看到這個家庭的一切,他們的命運不管是痛楚、愉悅還是掙扎,我們都將由衷佩服作者在寫作水平上的又一次突破和提高。

   
4、《凱西爲何得死》(Why Casey Had to
Die,2006),L·C·海頓(L.C.
Hayden)著。比起上述幾位作家,海頓的資歷可能是最淺的了。她的真名叫艾茜·海頓(Elsie
Hayden
),出生於墨西哥,但一直和她的丈夫及兩個兒子生活在得克薩斯州的厄爾帕索(El
Paso),平時喜歡看書、旅遊和潛水運動。她在得克薩斯大學獲得了寫作學碩士稱號,並長期從事高校的英語教學工作,是女子犯罪研究會、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和西南作家聯合會的重要成員。早在上世紀90年代,艾茜就嘗試向當地的財富雜誌撰寫評論文章,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於是改用現名創作小説。1997年她的第一部作品《探索》(Searching)問世,反響平平。直到翌年的第二作《蘇珊是誰》(Who's
Susan
)出版,她才贏得了一些名聲。這部非推理小説的成功,讓她看到了自己的實力,遂於1999年開始著手創作哈利·佈朗森(Harry
Bronson
)系列推理小説的首部作《克萊特死於何時》(When
Colette
Died)。該系列目前已經創作了四部,書名都很有意思,無不是以when、where、what、why等特殊疑問詞打頭的疑問句(按照這樣的規律,她下一部系列作的書名該是以“Who”開頭吧)。《凱西爲何得死》是作者生平第一次與推理大獎結緣。小説敍述了一個已經退休的老偵探哈利·佈朗森一直在秘密調查一樁案子,該案已經困擾了他二十餘年。凱西被殺案是他接手的第一個案子,他不認爲牽連其中的凱西男友是有罪的。真兇另有其人。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哈利開始收到一些神秘的字條,並且發現自己成了其案的嫌疑犯。而他的妻子也突然失蹤,他必須儘快找出真相,在兇手再次殺人之前解決這樁老案子……L·C·海頓在她的系列作中塑造了一個十分受讀者喜愛的偵探角色,老哈利聰明睿智、能力超群,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卡儸爾,又癡迷於對案件的剖析和解決,這次卻不得不感受到可能同時失去兩者的危機感,可能偵探成爲嫌疑犯的設定在推理小説中已經接近老套了,但作者用老辣而富有魄力的筆法將主角内心的情緒變化,和對家庭、事業的高度責任意識十分細膩地展現了出來。懸念迭起的謎團、緊湊快捷的情節和獨特撩人的結局,使得本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衆多媒體和資深評論家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本屆的最佳短篇小説獎最終頒給了的托妮·L·P·凱爾納Toni
L.P.
Kelner
),獲獎作是刊載於2006年5月號的《希區柯克懸念雜誌》上的《枕毧而眠》(Sleeping with the
Plush
)。托妮出生於佛羅里達州的彭沙科拉城(Pensacola),她是家中最小的,上面還有三個姐姐。1988年她和斯蒂芬·保儸結婚,生有兩個女兒。托妮是美國著名的推理小説家,以圍繞著勞拉·弗萊明(Laura
Fleming
)這個人物創作的大量長、短篇作品而著稱於世,目前該系列共出版了八部長篇和數十部短篇。她多次入圍阿加莎獎、安東尼獎和麥卡維蒂獎等大獎,但最終奪魁尚屬首次。《枕絨而眠》……(内容待補充)

   
最後提一下本屆的最佳非小説獎。獲獎者克莉絲·羅登(Chris
Roerden)可以說是美國文壇的元老級人物了,她長期從事於文作編輯、圖書出版、寫作研究和教學工作,作品無數,很多知名出版人和推理作家都聼過她的寫作課。她是美國女子犯罪研究會和門薩學會的會員,她目前在北卡儸來納州的格林斯博羅(Greensboro)定居,有兩個兒子、三個孫子和一個同樣是著名編輯的兒媳。已經很難説清《不要扼殺你的推理能力》(Don't
Murder Your
Mystery,2006)是克莉絲的第幾部作品了,這部獲獎論著分“死者出現”、“現場搜証”、“首個罪犯”、“殺人時間”、“重要綫索”、“殺人地點”“正常嫌疑”、“詭計設計”、“釋放結局”、“其他細節”等十章内容,以24部名作為例,將作者四十餘年的編輯經驗浸淫其間,用十分淺顯貼切的文字,從多個層面對推理創作技巧進行了介紹和分析。不管是業已成名的推理作家,還是正打算從事推理創作的初學者,都可以在閲讀本書後有所斬獲。不少讀者甚至表示,本書已經成了他們創作推理作品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在其心目中擁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如果您有想寫推理小説的衝動,不妨讀讀此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