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伊坂幸太郎1971年生於日本千葉縣。1995年東北大學法學部畢業。熱愛電影,深受柯恩兄弟(Coen
Brother)、尚-積葵·貝力斯(Jean-Jacques
Beineix)、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等電影導演的影響。1996年 以《礙眼的壞蛋們》(悪党たちが目にしみる,唯一沒有出過單行本的作品)獲得日本山多利推理大賞佳作。2000年以《奧杜邦的祈禱》(オーデュボンの祈り,新潮社)榮獲第五屆新潮推理俱樂部獎,躋身文壇。2000年《海海人生》(ラッシュライフ,新潮社)出版上市,各大報章雜誌爭相報導,廣受各界好評。2003年《重力小丑》(重力ピエロ,新潮社)、2004年《孩子們》(チルドレン,講談社)、《蚱蜢》(グラスホッパー,角川書店)、2005年《死神的精確度》(死神の精度,文藝春秋)、2006年《沙漠》(砂漠,実業之日本社)五度入圍直木賞,近年來得獎呼聲最高的文壇才子。作者知識廣博,內容取材範圍涵蓋生物、藝術、歷史,可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筆風格豪邁詼諧而具透明感,內容環環相扣,讀者閱畢不禁大呼過癮,是近年來日本文壇少見的文學新秀,備受矚目。

   
伊坂幸太郎最近風頭正勁,繼今年夏天將於日本全國公開上映的《鴨與鴨的自動投幣式儲物柜》(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東京創元社、2003年,此事我已有報道)之後,據悉《死神的精確度》也已經在神戶進行拍攝作業中,主演者為中國讀者也非常熟悉的金城武與小西真奈美。劇中金城武將扮演一位死神,影片預計明年春天上映。伊坂表示,金城武是他很喜歡的藝人,製片公司要起用金城武擔綱,讓他感到很驚喜。原著曾在二零零四年時獲頒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的短篇小說單元,並進入了第134屆直木獎最終決選,惜敗於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此外,《重力小丑》也傳出電影化的消息,由森淳一監督,不過目前尚未有確定消息。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蝶夢』——陰陽偵探身上的古早之味

  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曾在其名著『誤讀圖示』中提出這樣的觀點:「閲讀總是誤讀。」因爲,閲讀總是一種「異延」行爲,即文學文本的意義不是作者既定的,而是讀者在閲讀過程中因受自己的過往閲讀經驗和瞬時閲讀體驗的雙重影響,不斷產生與消失、轉換與更迭的。也就是說,尋找文本的原始意義的閲讀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因爲,作者和讀者分屬不同的「文學空間」,即便是作者本人在對文本的意義進行詮釋的時候,也是不穩定的,——尤其是在文本細節的把握上,經常被提及的情況是作者的本意與實際有著天壤之別。「換個説法,閲讀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寫作,就是創造意義。」


  且不論上述消解了作者與讀者聯係的解構主義觀點是否值得商榷,但至少布魯姆向我們挑明了一種現象,即個體的閲讀經驗對於讀者發掘整個文本的價值是有影響力的。我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可能是受到專業出身(中文系)和嗜於古典風格(表現為古代文藝作品,如「四書五經」、古典園林、兩宋歷史等)的興趣的影響,『亂神館記之蝶夢』自閲讀之初,就已經成爲這三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作品了,而相對的、比較有平民化色彩的非傳統本格力作『麒麟之死』,自然沒有贏得我過多的青睞。對於作者來説,可能如此先入爲主的觀念確實有欠公平。然而正如嵇康好用「青白眼」一樣,按照布魯姆的「影響即誤讀」的理論,每一位讀者亦莫不如是吧,我恰巧就認識一位對『麒麟之死』推崇備至的朋友。另外,前些日子的一件小事,或可為佐證:月初,我看了乙一的『只有你聽見~~Calling
you』(丁丁蟲譯,『科幻世界·譯文版』2007年第5期),當時就流淚了,還慾禁不止,於是到處推薦之。而同樣是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讀後跟我說:「沒有什麽太多的感覺,——這就是生活罷了。」可見,世間事並無定論,正所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其實,越是自己喜歡的作品,越是容易帶著這種態度去解讀文本,也越是會偏離客觀評判的軌道。正是受此類「情感閲讀」方式的影響,筆者可能無法對『蝶夢』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價,溢美之詞興許會比較多,希望各位同好能夠理解。話説回來,本作命案的發生正是緣于書中人物在情感方面的問題,從這點來説,不管是小説人物,還是讀者,都成了作者嘗試世情描寫的「試驗品」,也再次印證了我在上段末尾處引用的至理名言。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名推理作家罗修去世。国内推理小说第一写手罗修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5月1日下午突然离世,享年27岁。这是我国推理界的一次重大损失。闻此噩耗,罗修的生前好友、同事、读者等无不惊愕和悲怆,全国各大推理论坛纷纷组织纪念活动,并于7日上午10时集体默哀3分钟。推理杂志论坛还特设了“永远的罗修”专版,以示对一代英才的永久怀念。借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来咏悼这位活在我们心中的作家——“罗修之死,百身莫赎。”


  罗修,本名罗昱,网名罗修、日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生前是国内知名论坛“推理之门”的资深网友和管理员,曾在《推理》及《推理世界》等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数篇,作品风格多样,其重要作品有《麒麟之死》、《女娲石传奇》等长篇小说和《网维侦探手记》、《红发联盟》等系列作。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日本推理新星道尾秀介再添荣誉。继去年年底以作品《シャドウ》(Who’s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先后读了三部风格比较接近的作品,正好将相关阅读心得凑在一起,作为本月的推荐。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绫辻行人的《怪胎》、岛田庄司的《魔神的游戏》和既晴的《魔法妄想症》,其实它们自有其不同之处,只是如果非要将其归为一类的话,估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为之贴上“新本格”的标签吧。倘使没有这样的标签,它们会是一类作品吗?这个问题实在不易回答,就像我们无法简单判断“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和“Believing is
seeing(心诚则灵)”孰对孰错一样,姑且不论这三位作家的关系(虽然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但恐怕岛田对其他两位的影响都不小吧),仅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分而述之。


 


怪胎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人暗黑館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来·法拉先生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重身宫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骗局》是丹·布朗的第三部小说,却是最后一部被译介给中国读者的作品(大陆:人民文学2006年3月版;台湾:时报文化2007年1月版)。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塞奇威克·塞克斯顿猛烈抨击现任总统的航空航天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形势对现任总统的连任极为不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航空航天局向总统报告了一项惊人的科学成果:他们在北冰洋之下有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对美国的航空航天政策和迫在眉睫的总统大选都意义重大。为了证实这项非同小可的发现,总统派遣国家勘测局的情报分析员,同时也是总统竞选对手的千金雷切尔·塞克斯顿前往冰川覆盖、气候恶劣的北极圈,与极富个人魅力的偶像型科学名人迈克尔·托兰以及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对之进行核查。雷切尔和迈克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科学骗局。还没来得及跟总统取得联系,雷切尔和迈克尔就遭到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几个神秘杀手的袭击。这些杀手被一只企图不顾一切掩盖真相的幕后黑手操纵。雷切尔和迈克尔开始了惊险刺激的逃亡之旅,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要查明真相……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们说广义的悬疑小说,其内涵是很丰富的,而推理和恐怖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主题;同时能在这两大主题上做足文章,并留下多部扛鼎之作的小说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恐怕是第一位了。对于推理迷来说,坡的成就是毋庸质疑的——他是“侦探小说之父”。可我今天不想聊坡的推理作品,只是想着重谈谈他的恐怖小说中的“重复”手法之运用(修辞学中称作“反复”,其主旨是为强调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念)。


   
提到“重复”,就不能不说美国文论家米勒(J·H·Miller)的《小说与重复》(1982)一书。该书将“重复”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词、修辞、姿态等方面的重复;第二类为较大处的重复,即一部作品中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和场景的重复出现;第三类的着眼更大,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人物、主题和事件的重复。现在联系到坡的短篇恐怖小说,上述重复模式的实际运用使得作品达到了作者的预期目的——带给读者全方位的恐怖体验。因小说的篇幅限制,“重复”更易为读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感觉到,因此所产生的一致效果更强,文体意义也更明显。读坡的恐怖小说,我们随处可以触摸到各种重复模式的小细节以及大骨架,同时为这些重复模式所产生的恐怖气氛和各种不同主题所感化。下文将就坡的三部最引人注目的恐怖小说:《莉姬娅》、《厄榭府的倒坍》和《黑猫》,解读其中的重复模式及其文体意义。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个六月,忽冷忽热,又晴又雨。工作的忙碌纷乱,推理大赛的辛苦有趣……心头百味杂陈啊。但唯一带给我纯粹感受的只有乙一的短篇小说《只有你听到~Calling
You》,还没有读罢我就无声无言地哭了,——当时只想哭,没有其他感受纠缠着。(已经很久没看书看哭过了,上次应该是两年多前在看《永远是孩子》的时候吧。)看着这样的我,同事们似乎无不讶然,也难怪,毕竟我是男生啊!按照日本人的概念,本作应该属于“轻小说”,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小说不管是行文还是氛围,不管是内容还是人物,都是轻松明畅,可为什么我的心头如此沉重,不得不靠眼泪来释放呢?最近还读了三篇推理小说,都是长篇,可分量却难以和本作相比。也许这就是“白乙一”的魅力吧,或许也有翻译的缘故,丁丁虫的译本超凡的好!


   
乙一,本名安达宽高,笔名是根据他使用的工程用计算机名字“Z-1”,被誉为日本文坛新一代“恐怖小说精英”,
1978年生于日本福冈。17岁时凭藉《夏天·烟火·我的尸体》荣获第六届“《JUMP小说》纪实小说大赏”,一举成名。乙一尤其擅长短篇作品,疯狂的情节、紧凑的节奏、冰冷的气氛、出其不意的结局,加上其特强的组织能力,被誉为奇幻及恐怖小说的“天才”。名作《GOTH
断掌事件》荣获第三届“MYSTERY奇幻大赏”,销量高踞“2003年MYSTERY
BEST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铁伊的作品始终给人意外,因为其中的非推理因素太多了,这部《法兰柴思事件》也是如此。


   
法兰柴思是铁伊笔下的一座古屋,住在里面的是一对母女。她们深居简出,很少和外界来往,似乎就要如此终老于这所老宅子了。这母女还保留有一种老派的英国作风,虽然她们其实没有多少钱,但在人们的眼里,“任何拥有含六个烟囱的房子的人就叫富有。”(而富人犯罪显然要更让人愤慨)她们几乎一切事都自己动手,和其他人保持着一种互不冒犯各自隐私和尊严的距离——而这其实是最容易冒犯别人的,即便在距离感较强的英国人中也不例外。甚至在她俩之间也看似有一种冷淡,谁有点小病,就自己躲到屋子里呆几天,决不总粘在一起。尤其母亲还表现有一种冷冷的犀利和骄傲的沉着,对一切飞来灾难都敢于承受。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宫之门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天,我看到单位里一个同事饶有兴趣地读着报纸上的连载故事,而这些报纸刊载的多半是些侦探小说,便有意问她是否愿意看些外国的侦探推理小说,并向她“隆重”推荐了“金田一系列”。她似乎很喜欢看,《犬神家族》和《八墓村》被先后借去,之后一旦言及侦探小说的话题,就表现出对横沟正史在叙述离奇情节和营造恐怖气氛方面的不凡技艺的无比钦佩,眼神也和平时的那种活泼干练大不一样,那情形仿佛这位日本推理大师是尊真神似的。


   
话说回来,虽然她很喜欢推理悬疑和恐怖神秘的东西,实则是“叶公好龙式”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不管看侦探还是恐怖,都是先看结尾的,但这类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正是那另人难以猜着的结尾吗?她先把这些可能拍案叫绝的地方浏览了,也就根本抹杀了小说的阅读价值。这样读侦探,其乐趣何在呢?她的理由是她害怕里面吓人的内容,所以先看结局,再回头看就不怕了,尽管已经知道谁是凶手,但了解凶手如何浮出水面也是种乐趣。


   
她的这番话是不是歪理强词姑且不论,至少提供了侦探小说的一种另类的阅读方式。其实,这种回溯式阅读也有它的优点,就是能够注意到我们平时一般性阅读中可能略过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破案的关键,也是和结案(小说的结局)前后照应的。我们可以通过细节安排的好坏,来认识甚至甄别不同的侦探小说家,了解高明的小说家是如何为后文设伏笔的。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格里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学毕业后享受音乐会这还是第一次,毕竟镇江不比上海,是个小地方,高品位的音乐会还是相当少见的,因此在本地报纸上看到广告,便毫不犹豫地买了票,还拉了几个同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票价还算便宜,80元一张,工作了的我能够承受。尽管从曲目单上看,除了埃尔加的两首曲子外,都是被广泛演奏的名曲(一般不常听古典乐的人都该听过)。


   
镇江没有象样的音乐会场,无法领略到上海大剧院的现场震撼感受了。会场被放在了江苏大学的体育馆,其音响效果和演奏气氛自然也打上了折扣。尽管如此,进去之后,现场还是被布置得颇不简陋的,原本的篮球场搭建了一个临时舞台,从曲谱支架的摆放位置、数量和朝向上来看,乐器组位置划分还是中规中矩的,以指挥台为圆心,作扇形发散。另外乐团的规模不大,属于比较精致的一类,某些要求特别的曲子可能无法演奏了。从我所坐的位置看(因为买的是较低的票值,现场位置也自然就离舞台比较远),舞台在我的右前下方。这时音乐会还没有开始,舞台上杂而不乱的谱架中,放着一把低音提琴,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V>

<P class=show_text>   
虽然常被错误地贴上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的标签,拉威尔是一个极为聪明和极具个性的音乐家,他的富有非凡想像力的音乐是他的个性的最为完整而完美的表现。他经常谈及他的巴斯克(西班牙的古称)血统,但他的那种对于秩序和能使他的具有活跃想像力的音乐以丰富的细节得以展现的热衷则背离了他的萨福依人(居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祖辈的影响。他的名字往往被无奈地与德彪西联系在一起,从一开始巴黎的评论家们就喜欢把他们混为一谈,这种做法使拉威尔左右为难。来自保守派的猛烈抨击把对德彪西的反感一起宣泄到他的头上,在那著名的“评奖不公事件”里挑大梁的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杜布瓦就是个仇视德彪西而把这种情绪迁怒于拉威尔的人。而那些印象派的信徒和徒子徒孙们却对拉威尔的创作颇有微词,因为激进的人们又觉得拉威尔太传统,太古典。对此,拉威尔也愤愤不平,还曾公开写信给评论家希望能把他与德彪西区分开来,虽然他很敬重德彪西。拉威尔在和声方面与德彪西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调性运用、曲式和配器方面却有很大不同,所以,将他们硬扯在一起的确有些不伦不类,拉威尔就是他自己,而不是什么德彪西的继承人,——他始终是个不能简单划类的独特人物。<BR><BR> <A
href="http://www.oslophil.com/filestore/ravel.jpg"
target=_blank><IMG onmousewheel="return sM(this)"
alt=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src="http://www.oslophil.com/filestore/ravel.jpg" width=310
onload="javascript:if(document.body.clientWidth>0&&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223)
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223"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虽然常被错误地贴上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的标签,拉威尔是一个极为聪明和极具个性的音乐家,他的富有非凡想像力的音乐是他的个性的最为完整而完美的表现。他经常谈及他的巴斯克(西班牙的古称)血统,但他的那种对于秩序和能使他的具有活跃想像力的音乐以丰富的细节得以展现的热衷则背离了他的萨福依人(居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祖辈的影响。他的名字往往被无奈地与德彪西联系在一起,从一开始巴黎的评论家们就喜欢把他们混为一谈,这种做法使拉威尔左右为难。来自保守派的猛烈抨击把对德彪西的反感一起宣泄到他的头上,在那著名的“评奖不公事件”里挑大梁的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杜布瓦就是个仇视德彪西而把这种情绪迁怒于拉威尔的人。而那些印象派的信徒和徒子徒孙们却对拉威尔的创作颇有微词,因为激进的人们又觉得拉威尔太传统,太古典。对此,拉威尔也愤愤不平,还曾公开写信给评论家希望能把他与德彪西区分开来,虽然他很敬重德彪西。拉威尔在和声方面与德彪西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调性运用、曲式和配器方面却有很大不同,所以,将他们硬扯在一起的确有些不伦不类,拉威尔就是他自己,而不是什么德彪西的继承人,——他始终是个不能简单划类的独特人物。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创作与成就

   
罗西尼创作过程十分有趣,素有“快笔作曲家”之称。据说罗西尼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部著名歌剧的写作。有的说13天,也有人说三个星期,有的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别说构思、琢磨需要时间,就是不动脑子地把总谱抄一遍,也难以完成。那么罗西尼究竟用了几天完成了这部世界歌剧史上的不朽之作呢?1860年3月,四十七岁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在巴黎拜访了年已六十八岁的罗西尼。罗西尼在回忆了早年过着吉普赛人式的艰辛生活之后说:“《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一剧,从剧团经理处拿到1200法郎和一件附有金钮扣的上衣作为报酬。这件上衣大概值100法郎,所以总共是1300法郎。这部歌剧我只花了13天就完成了,换句话说,一天的代价是100法郎。我感到非常得意,因为我的父亲在家乡佩扎罗担任管乐吹奏者,每天的报酬只有2.5法郎而已。”瓦格纳为之惊叹:“只花了13天!这是我休想办到的。”罗西尼答道:“哦,这是由于我落笔神速、感受强烈的缘故。”可见罗西尼的才思敏捷和在音乐创作上具有的极高天赋。罗西尼往往是要等到演出前夕才肯动笔写作。所以他的许多歌剧序曲几乎都是在演出的前夜或当天写出来的。1816年,按照罗西尼同圣·卡洛剧院经理巴尔巴亚签订的合约,在12月初要上演新歌剧《奥赛罗》。巴尔巴亚怕他误事,就把他请到自己家里,款待他好吃好住,让他及早完成歌剧的谱曲工作。但他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动笔写下一个音符。演出日期临近了,巴尔巴亚着急起来,吓唬他说,如果再拖下去,就把他锁在屋子里,直到写完最后一个音符才放他出来,任凭罗西尼怎样哀求都不行。结果罗西尼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歌剧序曲的创作,把它交给了经理。没过多久,他就把整部歌剧的音乐写完了,速度之快,令巴尔巴亚大吃一惊。有一次,他对一位青年歌剧作曲家这样说:“没有比急迫的需要,更能激起灵感了。抄谱员等着要总谱,经理急得直扯头发,对创作是一大帮助。在上演我的歌剧的时期,所有的意大利经理都是三十岁就秃了顶。那些最厉害的经理,把我关在一间小房子里写《奥赛罗》序曲,每餐只给我一盘通心面,还威胁我说:‘不写完最后一个音符,休想活着走出这房间!’《贼鹊》的序曲,是第一次上演的当天写出来的。工人在旁边看着我,他们奉命每当我写好一页,就把谱子从窗户里扔出去,交给等着抄谱的人。如果我不按时谱写出来,他们会把我的身体也从窗户里扔出去的!”看来罗西尼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时候,优美动听的旋律才会从他的笔尖上流泻出来。


   
谈到罗西尼对意大利歌剧的贡献,恐怕不是一两话就能说完的。人们总是把戏剧看作是时代的镜子,因为它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歌剧也是如此,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它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当时占优势的社会阶层来决定的。作为一种观常艺术的歌剧,它的艺术形式还随着观众的变迁而变化。我们要了解罗西尼的歌剧,就必须回顾罗西尼之前的意大利歌剧,是如何为个人及社团表达感情的。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