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动漫,所见皆以讨论日本动漫作品为主,较少顾及中国动漫、欧美动漫的,但要知道日本动漫的起步、发展完全是以这两个区域的动漫为基础的,如其动画草创末期的著名动画《白蛇传》(好象是
1958年),日本第一部彩色长篇剧场动画,我看过相关的介绍和图片,这不是中国风格的动画又是什么呢?前些日子,我曾经在这里做过一份关于中国动画的调查,发现喜欢它的漫友们还是挺多的,可为什么关注和讨论却相对稀少呢?所以动了自己先写一篇中国动漫的帖子,纯属个人观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都来谈谈。



漫画是动画的基础,很少有动画没有原作或原案的,常理是漫画热销后才考虑这个漫画的动画制作的。日本在处理漫画和动画的关系方面相当成功,《圣斗士》的成功就是个例子。日本确乎做到了漫画、动画几乎同时入手的程度,《棋魂》还在画着呢,动画片已经在热播了。美国也比中国做的好,什么《蝙蝠侠》拉,什么《超人》拉,什么《
X战警》拉,等等,都是漫画热销后,才产生相关的动画片,甚至真人影片。在这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特点,很多经典的动画(以前被普遍冠以“美术片”的称法),我们这一代的人都不知道其原作是谁,这就是中国动漫发展严重滞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尽管现在产生了一批专职漫画创作的人,但以前呢?首先“美术片”这个提法就说明了这种漫画与动画的疏远关系,在中国它们是分枝不悖地发展系统,像《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完全是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动画片,想来也肯定不是以同名漫画为基础的,中国的现象与日本正好相反,《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都是动画热播后好一段时间,才在市面上出版了儿童漫画作品的,但并不署作者名字,这并不是没有作者,而是这种漫画作品完全是动画片段(一个个镜头)纸上再现的连缀,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漫画作品。



与漫画这个词的内涵接近的中国土产名词,就我所看,应该是可能被我们忽视的“连环画”,这个系统才是中国特有的迥异于世界各国的漫画系统,我们看得出来,在漫画方面,日本几乎没受中国影响。我们亲切地称“连环画”为“小人书”,感谢它们陪伴我们度过的有意义的童年。且不说它的内容,就一页一格敷衍情节的形式,与日本的早期漫画的“四格”形式本质是一样的。但“连环画”在某个方面与日本早期漫画的比较,体现了中国漫画发展的先天不足,那就是日本早期漫画虽然风格承袭欧美一脉,但原创居多,不像我们的“连环画”,多以中国文学作品为基础,如河北美术出版社的胡若佛等人创作的“四大名著”系列连环画,河北美术、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分别出版的刘汉宗等人的《杨家将》、《岳家小将》,则更是以刘兰芳的著名评书为蓝本,而几乎看不到原创的作品。



在这种大状况下,我将要说到的一个人物,他的作品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做到了原创,而且其作与日本早期“四格”漫画的形式更加接近了。这个人物就是创造了“三毛”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张乐平。印象中,他是中国上海人,其著名作品有《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迎解放》等,他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单幅漫画作品和插画作品,这些都太有影响了,以至于改编其原作的动画、电影作品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第一次历史地拉近了中国漫画和动画之间的距离。他去过台湾和香港,也对那里的漫画发展产生了影响。他可能称不了“中国的手冢治虫”,但给予他“漫画大师”的称号是毋庸质疑的,我们会永远记住他!我家里收藏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版《流浪记》,最近也买了译林出版社的新版《从军记》,这是值得的吧。



下面再回过头来说中国的动画。中国早期的动画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属于姊妹篇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先不说情节(因为大家都熟知的),只说其背后所反映的当时的动画技术。就我所看,没有先进电脑
CG技术的当时,将一幅幅美术作品连缀起来制成动画(“美术片”),确实挺费劲的,脚本、人物设定都是在这些单幅美术原稿的手绘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尽管制作时间不短,效率却明显不一样,画面精致,场面恢弘,人物鲜明,情节精彩(充满华丽的打斗,有日本“少年漫画”的特点),所以部部精品,相当耐看。比同时期的美国动画先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影”)在动画制作方面是全国领先的,这两部影片之后的多部在我们这些老动画观众中深孚名望的动画,如《九色鹿》、《天书奇谭》等,都是“上影”的大手笔,画面更加有表现力和张力了,越发精致了。人物形象也更有个性,那个忘恩负义的卖蛇人的遭人唾弃的行为,蛋生这一可爱的Q版小英雄形象(里面的人物大都是头大身子短的,除了蛋生的师傅),记忆犹新。《九》有着浓重的异国情调和宗教气氛,《天》则神话传奇式的,并富含了民间童话的因素,都太经典了。



这时候(
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美动画被大量地介绍进来(以东欧为主),如《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而稍后似乎是保加利亚出品的科普动画《笑星和他的朋友们》的引进,填补了我国科幻题材动画缺乏制作经验的空白(这在漫画方面是不一样的,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早被改编成同名“连环画”作品了,我小时候跟邻居家小孩借看过)。几乎同时,日本的《花仙子》、《聪明的一休》先后在我国热播,引起轰动。而歌曲很好听的《星仔走天涯》我一直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作品。不多的外来片,对于我国的动画制作开始逐渐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动画作品,如《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已经较少看得到“美术片”的影子了,根据郑渊洁同名童话改编的知名动画《皮皮鲁与鲁西西》和《舒克与贝塔》,再如《邋遢大王》等,其中的“美术片”成分更加淡了,而到了前些年的《宝莲灯》,在制作风格上,和美国的《花木兰》、《星银岛》已经没区别了。尽管上面提到的这几部片子都还不错,但我感觉是在走下坡路,中国动画越来越没个性和特色了,摈弃老祖宗的东西全盘西化,又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失去了更多的老观众,是动画事业的进步,还是悲哀哪?



当然,中国动画也曾尝试过另辟蹊径,就是将动画制作与其他艺术,如国画、木偶、皮影、剪纸等相结合,继续维绪自己“美术”的一贯风格,我们可以称之为“新美术片”。对国画艺术的借鉴成果,我们可以从上面提到的《小蝌蚪找妈妈》中体会得很深,水墨风格的扛鼎之作,我认为是那部可能不太出名的《鹿铃》,尽管是水墨人物,但形象很生动,里面的那个小女孩和小鹿都很有感染力,情节也感人至深,配乐也不赖,真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当我在玩《轩辕剑外传——天之痕》的时候,看到水墨画风格的画面时,心中的清新之感也就不言而喻了。好的木偶片也有一些,记得讲述明代野史中,张好古阴差阳错地飞黄腾达故事的《连升三级》就不错,另有一部名字忘了,讲述两只猫受雇于老猪家,比试谁逮的耗子多的木偶片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尽管这些“新美术片”已成绝响,但它至少代表了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时代,因为种种原因它杳迹了(我很不希望这样),仍是值得怀念的。



中国的漫画创作似乎在张乐平之后似乎停滞不前了,充斥着漫画市场的仍是那种传统的连环画和单幅讽刺漫画(《父与子》风格的),值得一提的是黄永玉的文学人物漫画,如他的《水浒人物画谱》相当有名,惟妙惟肖。现今的知名漫画家丁聪的漫画也不错,他和陈四益、芝余合作,刊登在《中学生阅读》杂志上的《新百喻解》,影响很大,画配文,文映画,相得益彰。而戴敦邦的水墨人物漫画,则庶几是国画了。我们眼中的漫画不是这种批判意味浓重的作品,应该是“三毛”式的、“一休”式的……



同样是在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两大拥有世界影响的漫画作品《七龙珠》和《机器猫》,被海南摄影出版社翻译,进了中国市场。一向冷清的漫画市场猛然像炸开了锅,两部作品火暴热销。那时候收集《龙珠》,天天等着下一册的出版(后来不是一卷卷的出,而是好多天才出一本),想想真是痴啊!好象对于还小的我,1.9元一册也还是贵的,如果你现在还收藏着全套的话,那真是不简单了。同时畅销的日本漫画作品还有《女神的圣斗士》、《福星小子》等。日本漫画带来了中国漫画市场的新变化:首先是开始出现了一批模仿日本漫画风格来进行漫画创作的人,日本漫画背后不菲的商业利润也吸引了一些有眼光的出版商愿意为这些中国新生漫画家出书册。接着出现了算是中国第一个以译介日本漫画、刊载中国原创漫画的漫画资迅类杂志——《画王》。这在中国漫画出版史上是值得记下的一笔。在后来很有名的原创漫画,如颜开的《雪椰》、陈翔的《小山日记》等,最早都是在这上面连载的。只可惜,这个杂志出了10来期就停刊了,现在我想买也很难啊(经常跑上海文庙,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买《画王》,印象中好象车田正美的《风魔小次郎》、《静斗士——翔》,大和和纪的《蝶恋花》、《源氏物语》,田中政志的《小恐龙阿贡》,《七龙珠》的魔人布欧篇都曾经在上面登过一部分)。《雪椰》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部中国漫画,唯美的画风,简洁的线条,个性的人物,好怀念啊!而看《小山日记》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阿拉蕾》,想象力挺丰富的,人物可爱,情节有趣,作者应该受过鸟山明的影响吧。还有一部漫画,名字忘了,叫什么游记的吧,里面有王母身边的瑶池仙女,还有个类似于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总体来看很不错的。这之后随着日本漫画越来越多,我也不大关注中国漫画市场了,但不少动漫杂志和漫社(同人志)的存在让人觉得很欣慰,我也认识一个以创作漫画为爱好的朋友,挺佩服她的,尽管其画风我不是很欣赏。很希望出现更多的有影响的漫画家和漫作。呵呵,中国的漫画水平毕竟在进步,而不像动画方面让人很担忧。



以下简单谈谈港台的动漫。总的来说,港台的动画一直远远落后于它们的漫画,后者给人感觉相当繁荣。香港的漫画风格比较单一,以描绘打斗场面的少年漫画为主,如《风云》、《街霸》、《拳皇》、《天子传奇》等,很明显受了荒木飞吕彦的《
JoJo历险记》之类的漫画影响,人物肌肉发达,场面恢弘紧张,情节玄奇耐看,也比《北斗神拳》较少血腥的碎肉支离人的画面,但看多了就有雷同之感。黄玉郎应该算是香港漫画界的大师级人物了,马荣成等漫画家都是他这种画风,曾经看过他的全套《天龙八部》,很好看,情节与金庸原著略有不同。其实我更喜欢李志清《射雕英雄传》那种画风,画面很有中国工笔画味道,线条精致,里面黄蓉的衣饰画得特别漂亮,情节忠实原著,虽然只看了前6集,却印象极深。不知道现在有没画完呢?推荐大家找来看看。



台湾漫画以“四大家”为主,即蔡志忠、敖幼祥、几米、朱德庸。老蔡我们是久仰的了,《西游记》、《后西游记》、《封神》等,情节幽默,画风简朴,人物可人。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我至今记得。东海龙王要李靖惩罚哪吒,李靖问罪名,龙王说:“因为他打死了龙的传人。”敖幼祥基本承袭的是老蔡的风格,代表作《乌龙院》形式上也是“四格”漫画,搞笑的动作和对话令人捧腹。朱德庸的“都市漫画”系列,我没看过,只知道他的作品《涩女郎》被改编成电视剧了,蛮有影响的。四人中最喜欢的是几米,看过他的《向左走,向右走》后开始留意他的作品。严格意义上讲,他的作品漫画成分很淡,格调品位比较高雅(我说这话并不是说漫画地位不高,不是艺术哦),内容也是多含感伤闲适小品的况味,画风接近“印象派”风俗油画,但反映的是城市心理,尤其是短小清新的文字配着唯美的画面,感觉相当好。是漫画中的“别家”!大家怎么看呢?



总的来看,中国的动漫亟待更好更快地发展,现状表明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改变(主要症结还是在动画上):一、找回自我,走出困境。在日本动漫的冲击下,它失去了方向,蠲除了自己原本很有特点和前途的风格,一味追崇日本、欧美,却又邯郸学步,弄了个“四不象”,你看看《我为歌狂》、《封神演义》、《西游记》,画面粗枝大叶,人物单调没趣,在我眼中基本上是失败的,退步得厉害。我个人认为,中国动漫离不开“美术片”的源头给养,在做好自身的基础上,汲取外来漫画中的有益因素,求得好的新的发展。二、艺术精神,商业为辅。我们不能为了动漫市场的丰厚利润而粗制滥造,动漫工作者要有为动漫而动漫的艺术精神和责任心,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能产生宫崎骏那样的精致动画吗?另外,动画与漫画结合了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奢求同步,只要能加强联系的力度,多宣传中国有价值的原创漫画,并拍成高质量的动画片就足够了。三、社会重视,改变观念。我觉得社会对动漫的重视程度还相当不够,相关的理论普及性书籍真是罕见得很呢。电视电影等媒体中的动画片审片者的眼光也非常差劲,不是根据接受群体的要求来的,引进并放映的动画质量普遍不高,缺乏可看性(我要看动画,只能在网上找了,某个
ftp上下载啦,或者购买盗版光盘啦)。出版业也没有看好这个市场,买不到正版的漫画书就是最好的例子(海南摄影为什么不再译介漫画了呢,郁闷中……)。整个社会对动漫的观念仍很落后,“看漫画是小孩子的事”之类的说法正说明他们的无知。我并不期望中国能马上进入到日本那种“动漫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的“记号时代”,这离我们还极其遥远,我只希望那些指摘我们看漫画幼稚的人们能够理解我们,做到不干涉我们的兴趣爱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