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龙八部(5册)












作者:
金庸


ISBN:
9787108006721 [十位: 7108006723]

定价: 9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1996-02-01




 



  《天龙八部》是我最早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武侠作品(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叫作《天下第一人》的小说,因为印象不深,而且该书不登大雅之堂,只好忽略不计了),记得当时是高二暑假(呜呼!看来我受到的武侠启蒙实在太迟了),对武侠的情结也缘于此,可谓无师自通吧!至今尚认为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武侠作品,对金庸的钦佩和推崇也几乎是由这本书而起的,作者的博学也可见一斑!


 
 先说说小说的结构吧。通俗小说很少有支线繁多的,大多数是一条线索直贯至尾的,写的好的就是所谓的层层剥笋,差的就被称为单调或一览无余了,但不管怎么写,一条线总比多条线好写多了,古龙的作品大多都是层层剥笋型的,由一件宝物或某个武林秘密等引出故事,再一贯为之,通过主线把各个疑难交代清楚,是单线里较成功的!《天龙八部》则是很明显的多线结构,尽管复杂但不显得乱,这种旁生枝干、分而述之的方式,虽不源于金庸(《水浒》或为最早),但总是他发扬光大的,比之《江湖奇侠传》的乱而无序可好的不知道有多少,至少你在看《天》的时候,不会把人物搞混掉,例如在在该书第三册后几章段誉的出现并引出虚竹这个人物时,你不会不知道这姓段的是干什么的吧?!《天》在结构上的突出使得这本书比之金庸其他作品要高,为什么我不认为《射雕》有多好,恐怕原因就在这上面(我的金庸作品排名第二、三位分别是《笑傲》和《神雕》,《射雕》的位置还在七名之外),我个人认为《射》的第一册的内容情节实在拖沓冗长,穿插的史实过多,结构把握得并不好,我是耐着性子看的,直到黄蓉出场方觉得这本书还大有看头的。《天》则不然,它没有丝毫松散的地方,所有场景和人物的交代都有原因,也就是有后着、有呼应,三个主要人物的三条线索,分而不断,合而不一,各有各的特点,安排得很紧凑,是部精品。温瑞安的《神州奇侠系列》似乎也有走这个路子的意思,其中有些部分就是撇看萧秋水不谈,专写他的几个好伙伴的经历,但并不成功,给人旁生枝节的感觉!


 
 情节是结构的反映。既然结构这么上佳,情节也就没得说了!三条线,是三个不同的情节内容,段誉走的是民间赏游式皇帝的路线,其结果必然是携王语嫣避位归隐;虚竹走的是草莽式的传奇侠士路线,他的结果似乎在前后两位主角之间,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萧峰走的是悲情式的民族英雄路线,他的结果是必死的,但在思想和处世方式上是有异于郭靖的,也是金庸超越自己的地方,这在下面分析人物的时候,我再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三个情节,不尽相同,却又合在一处了,你丝毫不觉得累,反为他们能同仇敌忾而激赏,原因在一“义”字,这是继承古代的侠士传统的,但这方面金庸显然比古龙做的更好,古龙的义是平民化的,也只有金庸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高度上。在古龙热中于情节的曲折、人物的个性与感情的冲突这两个方面时,金庸似乎把兴趣放在了如何解决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上,具体的说就是如何解决忠和义的矛盾问题,这从金庸写《书剑》的时候就开始了,但一直停留在梁羽生的高度,哪怕是《射》、《倚》也是很肤浅的,并不比《水浒》好到什么地方去,是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国家利益或忠君观念临驾于兄弟之义的情况之上,郭靖只知一味死守襄阳,赵敏和云中燕(《风云雷电》中的主要人物)的亲汉行为被汉人当作弃暗投明的佐证加以宣扬和歌颂,其实谁知道孰暗孰明呢?萧峰完全不是这样想的,他极力想保全两者,希望忠和义在他的努力之下得到融合,能够作到两全,这是骨子里的和平主义和众生平等的观念在影响着他,在这方面,萧远山似乎是比那些丐帮弟兄和辽国君主更了解萧峰的,他让他儿子有生之年一定要保得大辽和赵宋边境相安无事,没有了民族主义的思想,萧峰的死带来了和平,金庸是写悲还是写乐呢?这本书情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金庸在其后的创作中,还是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笑》中正邪之分被令狐冲嗤之以鼻,也是对忠与义矛盾的看法的另一种释放方式,而且更加深刻了,所谓的正并不正,邪也并不邪!也许韦小宝是最看得清这一问题的人,他说,他不交代天地会弟兄的下落是对天地会的忠,是对那帮兄弟的义;他们想谋害皇上,他也及时阻止或报知皇上,这也是对皇上的忠,是对小玄子的义,看来在韦小宝心目中,忠与义本没有矛盾,忠就是义,义也即忠,我们看事物似乎还没有他敏锐呢!


 
 接着写下去。该说说这部小说的思想了。我想只要是看过《天龙八部》的人,任谁都看得出来,小说里面有很多佛教的内容,想来作者也似乎有意要用佛法来诠释一些事情。但显然这不是部阐释佛教义理的书,作者对这些戒律充满着揶揄调侃的态度,举几个例子吧。段誉一开始根本反对学武,充满着武林纷争的不满,但他作为一个从没出过大理的皇子,对江湖一窍不通,只好随便用佛教义理来相劝于那些武夫,那些东西我们听来都会感到罗唣(很多人觉得段誉婆婆妈妈,有时候话实在是太多,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了,段誉的那些教导之言肯定不止佛教(易经、孔孟也有),但这总归是解决不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成了一个武林高手,这实在是一大讽刺!还有更厉害的。虚竹本是少林弟子,也该是个坚守戒律的家伙,但一下山,不但劝不了人,还被那些受劝者戏耍,最后连五大戒全破了,还一个劲儿地想着“还俗”(至少他潜意识是这么想的),到了和段誉交了朋友之后,越发把这些清规戒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比之段誉,讽刺和嘲笑佛教泯灭人本性的规矩更大了。其他还有很多,都可以看出金庸对刻板教条的反感,如少林最高阶层的代表方丈玄慈居然也偷情生子,丐帮的执法长老白世镜也禁不住诱惑而淫乱寡妇,号称山东曲阜人的丁春秋却开创了武林正派人士闻风丧胆的邪教“星宿派”,等等,总总迹象表明金庸想告诉我们,很多表面的东西都不值得相信,那些认为异族人一定是不利于本族人的民族狭隘观都是肤浅愚昧的,所以乔峰作为契丹人领导丐帮一定不利于大宋的想法,有多么的可笑啊!


 
 金庸写作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或者说其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些我们感觉得到但并不大注意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传统的,但是我们不大注意的,是人文的也是科学的。就佛教来谈,就是其义理戒律背后的悲天悯人的精神;就道教来说,是那些玄理背后的淡泊名利的精神;就儒教而言,也就是“三礼”背后的“与民乐”的无战贵和的精神。但小说这三个内容分得并不明显,都融入到佛教精神中,所以我们看得到的,是金庸试图用佛教的精神来化解世间的一切苦难和矛盾,书中那个无名老僧当是这种精神的象征。小说在思想性上挖掘得很深,在分析个别人物是我会具体来谈。这里只想说一个细节。萧远山为了找到当年通报假讯息、挑起争斗、害人无数的那个“妄人”,可谓费尽心机,个人恩怨的报复思想到了极致,因为这牵连了不少人,最不幸的就是阿朱。慕容博则是处心积虑地寻求复国,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为国家而不惜一切代价,似乎是不为私仇,但本质上还是为了当上皇帝可以号令群臣、压迫百姓的私心,和萧远山没什么区别。那个无名老僧是用那些死的戒条来化解他们心中的私心吗?显然不是,是一种佛教的精神,佛经之所以能化解世间苦难,不是靠那些表面的文字啊,所谓“王图霸业,尽归尘土”,这两人在死过一次之后,成了交心的莫逆,想来他们也与有同感吧,唐宋的文人墨客游览荒芜破落的馆娃宫(吴宫),满眼疮痍衰败景象而发出了领悟真谛的感慨,不就是这几个字背后的内容吗?众生平等,富贵荣华转眼成空,名利的纷争有什么意思呢?


  终于可以说说《天龙八部》的人物了,首先说说段誉。这是个分析起来极有趣的人物。他是个很情深义重的人,主要表现在对王语嫣的痴情、对亲人的关心和对朋友两肋插刀上。还记得那场险象环生的聋哑老人围棋大师会吗?段誉为什么破不了珍珑棋局,金庸是这样解释的,“爱心太重,不肯弃子”,这话很对!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简直到了“万物皆忘,只有伊人卿卿”的地步,这让我想起了《聊斋·阿宝》里面的那个孙子楚,对阿宝的情痴到斩断自己的左手第六指而不自觉的程度,甚至后来将自己的魂魄转到能天天面对阿宝的鹦鹉身上,但这毕竟是有些神化色彩的;段誉的痴是比较现实和真实感受的,记得两处细节,一是在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的大会上,他为了救下头陀刀下的王语嫣,不惜跪倒,相比之下,那个心中只有自己的王图霸业的慕容复却不肯降低身份(其实段誉是皇亲国戚,身份已然比那个薄情的“复儿”高多了),要面子是要到家了!段誉后来还背着王语嫣冲锋陷阵,去救他的情敌,得她夸奖一句也就不管生死了,这不是痴情到一定程度的人做不到的,因为人很少有私心的,段誉肯抛弃自己的身份、爱情(毕竟爱情是自私的,你愿意帮自己的情敌吗)和性命,实在是伟大,这比之前他扮演慕容复解丐帮之困更难能可贵了。另一个细节是在少林武林大会上,他见游坦之为了阿紫不惜拜敌人为师,心中顿生钦佩和共鸣接纳之意,他那句“肯的!肯的!”王语嫣不了解,我们想必应该很清楚了,爱到极致了,痴情的人以他为最!但我们也会看到,他这个痴也是有原则的,一旦与亲人和兄弟的情谊想抵触,他宁愿忍痛舍弃爱情!他为了他父亲的安危和义兄萧峰的困难,不惜得罪慕容复(也就是得罪王语嫣),所以我们说他的痴是真实的!他的这种重义重情,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对于钟灵和木婉清他确实也做到了关怀备至(尽管有一些特殊的感情,但丝毫不因为他对王语嫣的痴情而减弱过,反而觉得自己对不起她们,自己的父亲对不起她们),对一些义气为重的侠客也敬爱有加,例如为首次谋面的风波恶就帮他吸毒疗伤,虽然其中有王语嫣的因素在,但我想风波恶就算是陌生人,他也不会袖手的,连萧峰也觉得交了个好兄弟,这也反映了段誉看人的眼光不差,分得清轻重缓急。否则知道萧峰是契丹人之后,他如果没脑子的话,也就铁定和中原人士一样了,不会去帮他的忙了!所以他尽管有些呆,平时话也挺多的,还有点白面小生的感觉,但还是我们所喜欢的,值得赞扬的。他另外一个性格和优点就是——乐观。就因为他乐观,为人随和,看问题也越发轻松,什么事情都很看得开,也就不把名利荣辱看在眼中了,不执着于生死了。当王夫人逼他做花匠,起先他还顾着身份的问题,后来也就无所谓了。没这点随和乐观的本性,也不会轻松得从珍珑棋局中摆脱出来。这与他的爱心重是相辅相成的,最后他能有好的结局,也是他的性格的结果!接下来说几句关于他的废话,就是历史上段誉这个人物的有关情况:历史上他确实是段正淳之亲生子,本名段正严,后理国的第二个国主,在位30年,很有政绩,于1147年天龙寺出家,这是不是因为王语嫣去世的缘故呢?我倒是想在我的小说里面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因为以段誉的性格,他是不愿意好好做皇帝的,没有有力的人辅政,他是不会待在皇位上这么多年的,你们怎么想?


  文章好象很难写完了一样。下面给说说谁呢?好了,以下根据人物的出场顺序来一一评述吧。


 
1、钟灵:这个小姑娘一直给我很亲切的感觉,难怪段誉会把她当作小妹妹看待,也就是说段誉对她的感情亲情多于爱情(金庸给我这种感觉,他似乎很喜欢把很多女孩子围着一个美男子转悠,是他有些大男子主义呢,还是他受《红楼梦》影响太深的缘故)。她性格开朗活泼,有时候很是调皮,但很知趣,当木婉清喜欢上段誉,把她的伙伴抢走之后,她也没丝毫怨言,只是伸伸舌头而已。举止可爱讨喜,这方面和双儿、小昭有相似之处。另外她对感情很看得开,当段誉只把她当亲妹妹看时,尽管有些悲伤,但一笑了之,觉得能和段誉做兄妹也是件不错的事,这比木婉清和《笑》里面的仪琳(仪琳爱极了令狐冲,却因为其善良的本性,不愿意破坏别人的感情,将对令狐的爱深深藏在心里,是个表面开朗,实际很凄楚的角色)乐观多了!但金庸后来对她极少交代,常常一笔带过,这让我相当失望……
     
     
     
     
     
     
     
     
   

 
2、木婉清: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既有性情刚烈固执的一面,又有温顺体贴的一面。她这种性格与她早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在遇到段誉之前,她对世间的男子都怀有强烈的戒心和憎恶,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将自己对外物的偏激看法强加到子女身上,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如果木婉清小时候生活在另一种环境中,也许对段誉的兄妹恋情则更容易解脱吧!就是因为她固执,她爱段誉实在很深,所以她受的伤很深,她不愿意相信既成事实,她不希望第一个看到她真面目的男子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她面前,所以段誉待她越好,她越难以忍受!金庸同样没有交代她的结局,这也许是因为作者也不忍心写下去了吧!她很痛苦,一个悲情的女子!——在她身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武侠小说里面不时出现的现象:一个戴着面纱或面具的女子,在被一个男子挑去面纱或面具之后,要么和他相爱嫁给他,要么杀了他。在小说的叙述当中,我们知道这是由该女子的母亲对父亲的憎恨所致的,但也不尽然,《神雕侠侣》中有与之相似的情节:程英不愿意被杨过见到自己的真面目,所以戴着个面具,一再表示是个丑女子,但最终还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被看见了容颜,杨过这样做我总觉得不合适,结果程英孤独一身。《笑傲江湖》里面,任大小姐的面貌被令狐冲偶然见到了,这似乎也是两人萌生感情的出发点。梁羽生小说里也有类似的情节,甚至令人惊讶的是《圣斗士星矢》也有如此情节,蛇夫座女圣斗士莎尔拉就是这样喜欢上星矢的,车田正美是否受了中国武侠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说,她们肯定属于同一个源头。我在推想,中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掀起新娘的红盖头表示两人正式成为夫妻的礼数,大概也是这种古老想象的流播。我觉得,这很可能是原始某个部落的习俗,而这个习俗也许是母系氏族想父系过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母系一方保留自己行使母权以反抗“抢婚制”等的有效措施的残存,被记录到传统文化中去,现在被许多文学作品拿来作为敷衍感情故事之用。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我也不敢妄断,在这里提出以引起诸君研究的兴趣,对于研究武侠文化或有帮助云云。

 
3、钟万仇:人如其名,很会嫉妒,疑心很重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面目可憎,人品也为下下品,还不如“四大恶人”呢。


 
4、岳老三:“四大恶人”中最先出场的人物,给人的最初确乎“凶神恶煞”,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他的智商并不太高的优点,容易被人利用,转成不恶的人。对金钱没什么欲望,但对地位、名声和排名看得极重,对成了段誉的徒弟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但随着段誉名声和武艺的日益高涨,逐渐把这个件丑事当成美事了,还时常挂在口边宣扬,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后来宁愿死也不杀段誉,这点我很欣赏,至今对于他的死仍不能释怀,觉得怪可惜的,金大侠实在残忍了些!


 
5、云中鹤:色鬼一个,死了倒也干净!只做过一件好事,就是救了王语嫣一命,否则段誉也必伤心欲绝。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气门在两腋。
 

  6、段正淳和他的夫人们

 
段正淳是我有点佩服的男人,他对他所喜欢的每个女人都呵护倍至,也都是一心一意的,在我们看来属于博爱的那一种(注意:不是泛爱,不是花花公子)。他作为皇太弟,政治能力倒并不高,风流倜傥倒是称得,有一个似乎像他却全然不像的儿子(不仅容貌上,甚至性格、爱好上都不一样),这一点木婉清看得很清楚,她曾和段誉说过,“幸好你一点不像你爸,倒是像你妈多点。”当时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重要之处,却原来暗示了段誉的真实身世,由此可见金庸作文远不像古龙随意的。段正淳长相英武严肃,但本质却体贴温和,这体现在他对待“养子”(段誉并不是他儿子)和各位夫人的态度上。他总共算来有这么几位夫人:刀白凤(正妻)、秦红棉、甘宝宝(钟夫人)、阮星竹、王夫人(阿萝)、马夫人(康敏),下面一一述之。


 
刀白凤:段正淳夫人中最有气质,也最有母性的一个。她是以“玉虚散人”的名号出现的,当时读这一段的时候就觉得她应该是个很有气质的女人,大概是当了王妃的缘故,另外她是摆夷族女子,有要求男人专一的传统心理,因此她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同情,又是一个苦女子,但她有个好儿子!她也是众段氏夫人中最疼子女的,很有做母亲的样子。


 
秦红棉:最有野性而单纯的夫人。“修罗刀下死,做鬼也风流!”段正淳和她的爱情一定最有激情和缠绵,所以她在离开段后,自号“幽谷客”,恨尽天下男子,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女儿!但她之所以这样,其实是根本难以忘情,当段正淳一旦回到她身边的,她马上又爱他如初,可见是个很单纯的人。


 
甘宝宝:最调皮机俏的夫人。俏皮这方面,她和钟灵有些相似,但很有心计,秦红棉就一直找她商议事情,这一点最早被段誉发现。


 
阮星竹:最水灵却苦命的夫人。没什么武功,但很识水性。生有两个很有个性的女儿,一刚一柔,像是她的缩影。小镜湖的那段文字,是我最不忍卒读的,有女儿却无法相见(阿朱),相见了又毫不尊重(阿紫),真是悲惨啊!那两块刻有文字的锁片,是亲情的象征,还是悲剧的象征呢?这使我想起了《魂断蓝桥》里面洛伊拿着玛拉的护身符站在桥上冥想的情景,和星竹拿着阿朱的锁片读上面的文字的情景,是多么的让人心酸啊!


 
王夫人:最偏激和要面子的夫人。应该是李秋水的女儿。但她任性而为、刚愎自用的偏激行为,让我很是不屑。她也很不喜欢别人桶破她与段正淳的那层关系,段誉只不过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想杀了他,可见是极要面子之人。而且最后要不是她自己的偏激,也不会害得“段正淳及其夫人一行”都死绝了!


 
马夫人:最有个性的夫人。是金庸所有小说里面最让我心惊的女人。严家炎先生在《金庸小说论稿》中将她评为集“仇变”、“情变”、“孽变(权变)”为一身的最厉害的变态人物,还是有些道理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她的虚荣心太盛的心理所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大到大理王妃的位置,小到邻居人家的一件衣服,或者是英雄气概的乔峰,她都想染指。她对自己的美丽和能力太过自信,一旦有自己不能得到的东西存在,她宁可毁了它,不管是人还是物,想尽一切手段的毁了!她是欲望的象征,是内心精神盖过外界万物的代表,因此她的结局也必是惨烈的。我们也看得出,她很聪明,很会抓住对方弱点,很有权术,很有眼光,她要是当了皇后,一定比武则天、慈禧更厉害,不是吗?我总觉得她和包法利夫人很相似,大家怎么说?
 

 
 7、王语嫣:她应该算是《天龙》里面的第一女角吧,而且也是最漂亮的一个(就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金庸小说里,他的美名列第三,仅次于香香公主和小龙女)。但她若非段誉的一举一动,敬若神明,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容貌之美是世人中少有的,听得段誉一再称赞自己的美貌,却说,“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里,所识除了家母,就是身边的丫鬟奴婢,从没有人跟我说过我的容貌如何呀”。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天真无邪,不问世事。后来我们从云中鹤以狎邪的口吻称赞她的美貌,她也不以为忤,也可看出她这方面性格的端倪来。在遇见段誉之前,她认识的男子也只是慕容复一个,何况又是中表之亲,青梅竹马。我们姑且不论这种两小无猜产生的情愫,是爱情多,还是亲情多,至少王语嫣眼中的“王子”只会是慕容复一人。然而环境变了,心思变了,这种情愫也自然有了个中变化,所谓情有景生,情有心生。她将自己的一番心思向一个陌生男子(即段誉)娓娓倾诉的行为,论常理固不可信,但少女情怀,寂寞满溢自生聊,何况段誉表面傻里傻气的,一般得纯朴无他,也就成了梯己之人了,也可见王语嫣对段誉的第一印象并不坏,还相当不错,再加上段誉的痴傻坦诚,很快她便将他看作是很重要的朋友了,比之阿朱、阿碧还亲了些!两人的最初情缘盖始于是。再者,我们很难根据王语嫣早年替表哥背记武经一事就断定她是因为爱慕表哥才如此这般的,毕竟天真单纯的少女心境要领会真爱的要旨还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一直觉得王语嫣对慕容复的想法恐怕还算不上她内心深处的铁定印记吧!现在要说到“杏林避雨”了,这是王段爱情全过程的第一景,金庸将两人的感情放置在武斗场面中,真是煞费苦心啊!段誉在楼下或楼外不顾性命地与西夏追兵搏杀,王语嫣适时指点一二,着实有几分情趣,她也开始对段誉真正起了好感,而在段誉帮她穿衣服,两人有了肌肤之亲之后,少女含羞的她自然于这份感情中添了些儿女情态和甜腻的味道,这些枝节关键慕容复却从来没想过。因此慕容复给王语嫣的印象是高大英武的,两人的心理距离是远而模糊的,而段誉给她的印象则是真切亲近的,患难中足见真情嘛,所以李延宗(慕容副假扮)喝醋气下想借故杀了段誉,可笑的是王语嫣在其时大可不必表态,却明确表示要替她报仇,还把慕容复的名头和武艺作为报仇的资本,似乎在她心底里表哥只是一个“招牌”,一个不时拿出来威慑别人的大哥,一个远不像情人的形象!她对慕容的一相情愿也就有点不真实了,像小儿科的“伎俩”,两人的感情是建立在兄妹亲情的基础之上,而非情人间的默契关系(她和段誉的一教一行倒有点情人的意味)。更何况,她帮着段誉,就自然堵塞了与慕容的爱情道路!之后,她始终没有明确地将对慕容的思慕真正作为拒绝段誉接近的筹码,因此上段誉每一次的示爱性质的行为都得到了她的容忍和青睐,她给了段誉太多的机会,顺理成章地两人越走越近(此时的慕容复只能以观后效了),但还没有到捅破那层纸的地步,因为王语嫣的心里是矛盾的,是要不切实际的理想,还是要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时候到了第二景:湖畔私语。在灵州郊外破庙旁的静湖之畔,王语嫣终于在段誉的真诚敬痴的行为之下,说出了心里话,“段公子,我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我今生今世是无法报答你了,但愿来生……”然后情不自禁地款款握住段誉的手,喜得后者失足落水。这是悲剧哉?喜剧哉?慕容复的复国之心,却也是负情之心,这倒成了使得王语嫣的矛盾心思得到解脱的必然契机,金庸要促成王、段的好事儿也只能这么办,这是合情合理的唯一路子!王语嫣伤心欲绝之余,自然想起了之前对段誉的承诺,索性“死而听穴”吧,到这时候她想和段誉在一起是心甘情愿的了!“枯井定情”这一景文字写得尤其得好,王语嫣将自己的矛盾和对段誉的爱尽情陈述,对于慕容复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有碍面子问题,人家好歹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嘛!段誉处于温柔乡中,自然他事偕忘,听到王语嫣竟然忘了慕容复的存在,这是金庸的最后呼应,王语嫣的感情才最终敲定。王语嫣是冰雪聪明的,脑子也是清醒的,她在明白了自己的真爱在何处的时候作出了正确的抉择。相比之下,慕容复这个人物却只能赢来人们的耻笑了,因为他的心是不纯洁的,脑子是笨笨的,到最后他还认为王语嫣的做法是水性杨花的,愚昧之极矣!他很想当皇帝,却不谙为君之道;他知道要笼络人心,却每每弄巧成拙,甚至众叛亲离;他看得出表妹的情,却不了解表妹的心。以己度人,自食其果,像他这样做人如此失败者,《天龙》里面独他一个,连钟万仇这样的人都知道抓住身边的东西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天龙八部》这本书在人物塑造方面是相当成功的,王语嫣实是个比香香、龙儿更为真实的角色!有些朋友觉得王语嫣在爱情方面变化太快,给人突兀的感觉,是缺乏对这人物的足够认识的,只要你仔细阅读“枯井定情”前后她的心理上的变化,就能够略知其中关键了!另外,王语嫣给我印象很深的地方,就是她武学知识渊博到惊人的程度,如数家珍一般,由她辅助你学武,想必没有不成功的,也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儿!


 
 本文因为篇幅所限,书里面的重要人物又实在太多,在此我只好不再赘述了,当另行专文出之。


 
 最后谈两个关于《天龙》的小问题:

1、一个疑点:就是关于琅缳福地和李秋水的妹子的疑点。我当时看这里也有些糊涂,电影里面就新造了个人物李沧海,作为那个人像的原身。但总觉得不对劲。后来仔细想想似乎金庸故意不交代清楚,一会说那是李秋水的小妹妹,一会说是李秋水本人,我觉得前一种可能性不大,至少没有具有说服性的证据,但后者还是可信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李秋水得到逍遥子的欢心后,隐居在那个深谷之中,过神仙眷属的日子,但总会有无聊的时候,逍遥子就想到为李秋水雕个石像,这样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也可以消磨时光,结果逍遥子却喜欢上了石像(这是种很少见的现象),石像和李秋水本人也有出入,李的爱情被这尊石像夺去了,因为和李本人很像,所以被她称为自己的小妹妹,童姥一直想抓李的把柄,获取逍遥子的欢心,也知道有这事儿。至于石像下面的话,当是李秋水留下的,为的是对逍遥子的爱转为恨,但自己又不便亲自动手,希望有武学高手(能下到谷底有缘见到石像的人必是高手)能帮她报复逍遥子和他的弟子(当时童姥已远遁天山,她自己又没有收徒弟,在中原的逍遥弟子必是出于他的门下)!!而她为什么没有学凌波微步和北冥神功,书中交代得很清楚,他们三人的武艺本是同一师傅所教,三人各得其一,童姥学天山折梅手,逍遥子学的是这两个,而她自己学的是小无相功,而且这些武功各有不同,不能通学贯通。那她既然和逍遥子生活过一段日子,藏他的秘籍在石像之下也非难事。她让别人学这个武功,可能还有其他用意,就是在爱情上找一个可以代替逍遥子但各方面又要和逍遥子相同的人,这是她的矛盾心理在作怪!——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很清楚呢?


2、历史与虚构:总的来说,《天龙》在敷衍历史方面和《射雕》是不相上下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段誉,里面还有几个人物值得一说。第一个是高升泰,历史上实有其人,但与书中大相径庭。段、高两姓一向是大理白族中的贵族大姓,自段思平建国以来,大理段氏皇位一直有高氏的鼎力辅佐,因此高姓之人在大理朝中辈分极高(这在《天龙》里面有所反映),有时候甚至可以权高欺主。大理国传到段正明(就是保定帝)时,朝纲混败,不得人心。段正明只好将皇位让于高升泰,出家为僧。大理国(史称前理国)灭亡。高升泰建立了大中国,改元建制,统治凡十余载,其临终时嘱托其子高泰明将皇位还于段氏,并佐之。升泰既死,正明弟正淳继位,得高泰明辅佐,续大理段氏皇脉,史称后理国,至末帝段智兴凡七世而斩。(按:一灯大师段兴智,是段正淳的曾孙,段誉的孙子,段智兴的祖父。)金庸小说中所述大理国事,与史实相悖者众矣,此其一也。另外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即小说中萧峰所擒之红袄将军,后来成为萧峰的义兄。他在辽史上是个绝对的昏君,不但直接导致了听信谗言杀妻弑子的惨剧(“十香词”疑案),而且加速了辽国的衰亡,尽管他在位七八十年!和这时北宋的宋徽宗南北呼应,是一对活宝!重元之乱也正是如书中所述的发生在他的在位期间。除却时间与史实不符,以及萧峰参与其事外,金庸的描写基本尊重史实,大家可以寻找相关资料,自己去体会。我想说的其实是写武侠小说如何把握住武侠和历史的关系的问题(当然你学的是古龙风格,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在把自己塑造的武侠人物放在某个历史大背景当中,一定要把握尺度,不必因为要尊重史实去迁就历史,使得人物脸谱化,缺乏新意,也不能完全脱离历史,一味胡诌,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天龙八部》在这方面比《白发魔女传》、《射雕》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武侠小说并不是历史小说,你不必叙述太多的历史,人物才是最关键的,把一个你纯属虚构的人物写得如同历史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一般,就是你的厉害之处。我曾经以为鸠摩智必有其人,但不然,他只是金庸的历史中的人物,而不是某个历史真实!


 
 一篇文章终于写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不当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只有等着以后的不断缝补了。最后感谢大家有心思读完这个帖子,但愿我的想法能给你的阅读和写作带来帮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