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些时候没有认真看一篇科幻小说了,买的杂志在柜子里摞了很高,都有些什么内容不得而知。虫虫的小说让我体会到了许久没有过的那种愉悦,总体感觉丝毫不比《科幻世界》上的小说差,甚至更好,——这不是作为朋友的过誉和溢美之辞,而是作为读者的真实评价,因为杂志上真正这样好的文章并不多。下面我试作具体一点的评价:


    结构。小说在结构方面安排得很好,很明显地表现出“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结构,紧凑而有序,而主要部分集中在“现在”这部分。开头由一个具体问题——房子的错位,引出小说的主题:异星生存。小说共七个章节,撇开简短的结尾部分,主要内容在其他六个章节中,其中“往事”和“梦”两章主要是叙述“历史”(旧的人类文明是如何毁灭的),但不是通过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尽管这次战争刚开始就结束了,人类的抵抗阵线瞬间崩溃,成为被殖民者),也没有直接去刻画外星生物恶心的臭虫嘴脸,而是通过主人公“金”的记忆片段、梦境和“剑”的信件等间接地反映出来。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好,也是许多作家所喜欢选择的,因此这样的主观感情表述比之客观场面烘托更能拉近小说(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剩下的几章都留给了洛坦星的现实生活。作者再次避开了描述人类重建家园的大手笔,没有像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那样注重每一个建设细节,而是类似于布雷德伯里式(比如《火星编年史》)的避实就虚,通过一些小事情来体验和印证主题,揭橥更深刻的思想性。


    行文。小说的语言质朴明畅,文学性和科学性兼备,基本把作者的意思表露出来了。恰当运用的地理学术语和不时出现的幽默文字,让读者很有新鲜感和亲切感。举个例子,小说中关于地球殖民者外貌的描述,除了“臭虫”二字外,还这样说到“没一个猜对那些狗屎的模样!连屁股都猜不到!”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啊。这样的文字让我想到了罗伯特·谢克里的美国式幽默,轻松之余略带点嘲讽。小说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没有感人肺腑的场景,许多与灾难扯上点关系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没有用上,除了不怎么多的铺垫和设伏,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自然,却有种淡淡的美,尤其是对两个月亮下的夜晚的景物描写,还有飞行器下的延绵起伏的山脉的描写,让读者很向往,身临其境般地惬意。此外,小说塑造了颇具个性的生物——“洛坦树”和“芽宝宝”,前者的形象很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仿佛就在眼前;后者外表平凡无奇,因为长得像石头,成了“砌墙砖”,却充满魅力,作者在它身上用了不少笔墨,几处伏笔都跟它有关,大概也是小说的文眼所在吧。莲蓬头的呼吸器官和“芽宝宝”的叫法,让我想起了“豆子”,虫虫真有想象力。小说着重描绘的人物只有一个:李中华。是个筚路蓝缕的开拓者形象,尽管所占篇幅有限,但影响力却深远得很。作者通过不多的几个细节,如与主人公的谈话,死去后人们的议论等,以及三个关键词(也是小说的结束语)——了解、倾诉、弥补,突显了他的伟大。作为读者,也不禁想悼念他,一位平凡的英雄!


    思想。应该说,小说的思想性远远大于娱乐性,这是最大的优点。正如海因莱因的作品一样,作者所要展现给我们的不止是一个新奇曼妙的世界:洛坦星。而是更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生存,人性,人际关系的融洽,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对战争的理解,对创伤的抚慰,文明的重建……作者没有花大量笔墨来说明战争的严酷无情,来描绘外星人的残忍杀戮,而是比较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人类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渺小,不是表面看上去的不堪一击,而是人际关系的淡漠、自私心理的膨胀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这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那种站上大人物主义的超人哲学和帝国殖民主义立场上的外星战争和外星殖民题材的小说,曾经流行一时,但只属于追求感官刺激和官能享受的读者,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提到的,“以前人们最喜欢看灾难片,最喜欢看科幻电影里纽约和东京被反复摧毁的场面,真他妈够刺激!现在都变成真的了,而且比电影里更快,就一眨眼的功夫……那些大导演都他妈的是废物!拍了那么多垃圾!”这样的嘲讽口气,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作者对时下一些“流行快餐”的看法。的确,没有深度、徒有其表,只是为了调动人们感官细胞和赚取更多商业利润的作品,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的,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像《深渊》(索拉利斯星)、《黑客帝国》那样有思想性的科幻电影或小说。灾难片的泛滥却造成了对于死亡含义的浅薄理解,缺乏新鲜感的东西是不会引起人们过多关注和思考的,生存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人们的话题,他们转向了更加表面的讨论,这部影片如何如何大场面、大制作啦,情节如何如何惊险刺激啦,影星如何如何漂亮上镜啦……诸如此类,似乎思考和冥想只是上帝该做的事情。小说中重建人类文明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洗练和重铸,一种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心态的回归和反拨,要正视和重视对亲情的培养、对自然的拥抱、对战争创伤的医护和对生与死的理解。因此,“芽宝宝”的生命轨迹和洛坦海的美,其象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生存、信念(信仰)、坚定、包容、孕育和繁衍,还有了解、倾诉、弥补和继续,这些就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也是作者所希望引起读者共鸣和关照的。


    杂碎。除却以上三大块内容,小说还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标题。《镜子,镜子,在哪里》的标题让我难以与小说内容挂上钩,只能从主题和思想方面去考虑它。我是这样理解的,小说用这样的标题蕴涵着“寻找”这一主题。镜子是人类用来观察自己的工具,然而它却找不到了,说明了人类自我的迷惘和灭失,失去了自己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感。地球是我们的母体,也是我们的镜子,我们通过她的成长来映照和歌颂我们的伟大,然而她被毁灭了。于是我们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之初,充满了迷茫、悲伤、无助。小说中的那个洛坦海,就是一面镜子,是生命的母体,“芽宝宝”的行为正是人类的榜样,到达洛坦海的那一刻,“金”听到了歌声,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意思,镜子得以重造。下面说点其他的东西,主要是作品的个中不足和注释(虫虫用到的很多术语,我都不了解,索性弄些注释,也能给其他读者带来方便):


   
1、看得出来,虫虫的这篇小说已经修改过多次,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小问题。例如:第1章第3段开头“从人们达到这里开始”,应该改为“人们从到达这里开始”;第3章第1段“粉红色的光和银白的光”,应该改为“粉红色的光和银白色的光”;第3章第2段“赎救”一词,最好改成“救赎”;第3章第6段“猜嫉”一词,应改为“猜忌”;第6章第4段“亦或”一词,应改为“抑或”;同样在第6章第4段,个人觉得“东非的高原”可以直接去掉“的”字,“东非高原”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而且“稀树草原”也应该不止东非有;第6章第5段末“原住民”一词,感觉很别扭,改成“洛坦土著”是否更好、更有趣呢;第7章第1段“世界各地”一词,一般是用在地球语言中的,换成“洛坦星各处”可能更贴切和准确些;第7章第2段“……看见受伤的我们失魂落魄地来到它们面前,于是它们才开始……”中的两个“它们”,都可以直接删掉了,意思已经表达够清楚了,否则会有罗嗦的感觉;等等。


   
2、部分章节的回目仍需要加工和锤炼。例如:第4章回目“老母鸡变……”,根据小说内容,应该是指称原本认为是无生命的“石头”忽然变成有生命的“芽宝宝”这件事,显然跟老母鸡没半点关系,那么回目当是借用俗语“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指某事物在很短时间内变化相当大的意思,既然是借喻,俗语保留完全比较好,也就是说回目改成“老母鸡变鸭”应该更好些。


   
3、每个章节中的段落之间分行需进一步明确。例如:第4章主要讲了两个事情,一是李中华的葬礼,一是人们眼中的石头变成“芽宝宝”,两者是没多大关系的,因此第7段与第8段之间最好空两格;第6章倒数第8段末“洛坦海!”,另起一行,独立成段比较好,这样能更起到强调的作用,也能突出主人公猛然看到洛坦海的那份惊讶。


   
4、部分结构需要调整。例如:个人觉得,第2章和第3章之间的层次性还不够明晰,一个应该是往事的追述,一个应该是赞叹洛坦星现实的美和对幻妙梦境的重复出现的疑惑,但处理得不够好,两个章节开头都写到“主人公做梦”这件事,略显重复,还是去掉第2章的那句话比较好,另外第3章对于梦境的主题强调得还不够,第2章的篇幅稍小,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建议适当扩充。


   
5、洛坦星的人员配置稍欠合理。尽管出发地是在上海,但毕竟不是小事,应该有不少外国人也愿意去的,结果洛坦星上的华人占了大半,有点太照顾中国人了吧,几个主要人物是中国人就足够了。


   
6、这点跟你的小说不足没什么关系,是我对个别专业名词的注释,以方便其他读者阅读。


    ◆轨道偏心率(orbital
eccentricity),是描述天体运行轨道椭圆形状的参数,偏心率(即离心率)越大,椭圆越扁,用字母е表示,其值主要是由入射初始条件决定。


  ◆鮟鱇,头大口宽,牙齿尖锐、身体前部像扁平的圆盘,尾部细小,两眼生在头顶上。背鳍最前三个鳍棘分离,第一棘顶端有个发光的皮瓣,看上去好像一根装上饵料的钓鱼竿,用来引鱼上钩,供自己饱食。


  ◆热液孔(hydrotherm
hole),亦作热液口、热液穴。其所在的热液区是深海中具有极端环境的独特区域,自从1977年发现第一个热液区以来,已在热液区发现300多种新物种,尤其是微生物资源丰富,热液区嗜热微生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在深海热液区发现了50多新属,160多新种的古菌和细菌。而热液孔是海底火山的喷口,作为热液区的热源,具有高温(250-400℃),酸性,富含矿质及还原物质的特点。最近在太平洋中脊热液口发现了一株可在121℃下生长的古菌,这是目前为止已知的地球上生命耐受的最高温度。现代理论和环境证据证明嗜热微生物是地球上形成的第一类生命形式,因此热液区的嗜热微生物对于生命起源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热液区微生物处于食物链的底部,它比其它任何生物更能忍受高温,嗜热微生物耐高温的特点,可用于获得遗传工程上的热稳定酶以及具有浸矿能力的嗜热菌。


  ◆因纽特人(Inuits),即爱斯基摩人。他们与北美印第安人同属亚洲蒙古人种,外貌相似,但体型不同,因纽特人的身材较矮(平均身高1.6米),四肢较短,肤色也较浅。因纽特人冬天住在土造小屋中,夏天住在帐篷里,以狩猎为生。麋鹿和海豹是食物的主要来源,获得猎物时,往往邀请邻居共享,交换礼物,歌舞同乐。家中有客来访时,取其所有储存的食物尽情款待,并敲打用海豹皮制成的大鼓,唱歌跳舞,以示欢迎。因纽特人具有乐观、慷慨、友善、喜欢说笑、异常好客的性情,被称为是“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虫洞,亦称蛀洞,是时空扭曲的产物,黑洞和白洞的连接体,被认为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也是沟通不同宇宙的途径。“虫洞”理论于60多年前,由爱因斯坦提出。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系研究人员的计算,反物质所拥有的“负质量”可以用来控制“虫洞”,负质量”能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使它们足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歐西里斯(Osiris),古埃及神祇,是豐饒之神,文明的賜予者。是冥界之王,執行人死後是否可得永生的審判。外形為已逝法老,身如木乃伊。他的死象徵尼羅河每年的旱季,他神奇的復活象徵尼羅河的氾濫和穀物生長。一般在壁畫中,若臉上塗有綠色顏料,則表是在復活中或已經復活。祂的崇拜儀式起於阿拜多斯(Abydos),因此那裏有許多祂的神廟。祂變得受歡迎是在中王國以後,十八王朝時祂可能是最廣泛被崇拜的神祇,同時,持續到晚期埃及。歐西里斯在古王國時期第六王朝(2345-2181BC)時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掌管復活之神。傳說中他是太陽神拉的後裔,也承繼了拉的統治地位。這引起了他的哥哥塞特的不滿,於是設計陷害,將歐西里斯關在箱子中悶死,再將箱子丟到河裡。歐西里斯的妻子(也是他的妹妹)艾西絲憑著她的法力,使歐西里斯復活。塞特再度加害歐西里斯,將他剁成碎塊,丟入河裡,沖到埃及各處。艾西絲在她的姊妹奈芙緹絲(也是塞特的妻子)協助下,一一找回所有屍塊,拼湊成完整的身體,由狼神阿紐比斯包紮成埃及第一個木乃伊。歐西里斯死後成為主宰冥府的神祇,掌握復活大權。


  ◆何露斯(Horus),古埃及的太阳神与战神,为歐西里斯和伊西丝(Isis)之子,与母亲共同完成了为父亲报仇的大业,其形像为老鹰,或是鹰头人身的样子,也被称为“猎鹰之神”。欧罗斯了解上天的原则、宇宙的道理,在人性的世界代表我们的目标、理想和我们所见所信的世界。欧罗斯之眼是现今研究古文明神秘学、埃及图像及饰品中最常见的象征图像。


    ◆崩滑体(slip
mass),指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滑动的岩块和土体。

   
◆倒石堆(talus),陡峻的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倾落,以滚动或跳跃的方式落在坡脚处形成的锥状堆积体。按地貌过程分为:①落石型倒石堆。指岩崖上岩屑以落石、滚石、弹石或滑动方式迁移,至坡麓堆积成棱角状岩屑集合体,坡型呈陡直线形,坡度>35~45°,仅下部略凹,以细粒岩屑为主,板状岩屑组构呈逆坡叠瓦状;②冲积型倒石堆。由雨水或融雪水对悬崖冲刷,岩屑被搬运到山麓形成堆积体,呈凹形坡,坡度35~38°,下部<28°,可形成岩屑流,但粒径中值大于粗砂,位移量4~111厘米/年,常见于宽谷坡麓;③雪崩型倒石堆。倒石堆呈半圆锥形,碎屑粒径从顶部向坡下增粗,坡度近组成物质的休止角。在成带悬崖下,堆积体可连成带,故又可分出倒石堆堤(带)。总的来说,倒石堆的物质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落时较大岩块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停积,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但有时受气浪作用,使小颗粒岩屑的搬运距离较远。倒石堆体上方的崩塌面往往是倾角很大的节理面、片理面、劈理面、层理面或断层破碎带等。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很有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吉林白头山天池倒石堆

   
◆坡积裙,在坡面流水作用下坡积物围绕坡地分布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叫坡积裙,亦名坡积裾。它的组成物质成分取决于坡地的基岩成分。其物质有一定的分选,由坡积裙顶部到前缘颗粒由粗变细。


   
◆稀树草原(savanna),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稀疏散布有乔木的热带型旱生草地。稀树草原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热带干旱地区。它们外貌相似:乔木矮生、树干不整齐、树皮厚、多分枝、树冠大而扁平、伞状,多为羽状复叶,被茸毛。而形成原因、生态特征和种类组成各不相同。气候性稀树草原植被在非洲东部和撒哈拉大沙漠南部发育最典型,是热带季雨林植被和热带荒漠植被两种地带性植被之间的过渡类型。savanna(中译名萨王纳)最初是指非洲的稀树草原。稀树草原的起源,一种看法认为是原生性的,全年内保持相对高的温度和降水显著不均是发育稀树草原的主要原因。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次生性的,是由于包括刀耕火种在内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火灾破坏森林植被后形成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着不透水层,产生积水与干旱的季节性交替,不利乔木生长而形成的。


    ◆艾尔斯岩(Ayer’s
Rock),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它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巨石,澳洲当地语称为“吾陆乳”。这块方圆9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岩石被称为“魔石”,其身体能随日光变化发出不同颜色。据说,艾尔斯岩是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至少有数百亿年历史。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最后说一句,强烈建议虫虫投稿,这样的好文章应该让更多的朋友读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