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3年是我第一次去现场看戏,地点在上海的兰馨舞台,戏是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的第一次,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居然能够有接近名家名曲的机会,现在想来真是万幸啊!


 
第一出是《扈三娘》,由丁芸和赵磊出演,两人的武技功底自不待言,尤其是丁大姐的身段和唱腔,那扮相简直是太美了!现实中有几人比得。但这时我对昆曲的唱腔的好处还没领悟出来!


 
到了第二出《邯郸梦·三醉》,吸引我的是那有趣而又好听的苏白和蔡正仁的大家风范。


 
这时对昆曲的特点已经有了点初步认识。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京剧的,通过这两出戏的观听,觉得昆曲的曲调比之京剧和缓的多,没多大的起伏,大多是由高缓缓转低,再由高转低,如此循环,而不象京剧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得厉害,声调变化比较大。昆曲唱词中声腔的停顿还是蛮多的,这应该是它很大的一个特点,但相当的难把握!昆曲的发音也以我们这边方言的发音为主,除了个别字的发音相当的怪,如“更”发jing音,“客”发qia音,前者和京剧发音一样,属于北京方言的发音,不知是何缘故。后者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休息十五分钟后,第三出《浣纱记·寄子》开始了,计镇华、谷好好两位老师的精彩表演让我对昆曲更增加了几分喜爱,尤其是感人肺腑的情节是京剧里面很少有的,京剧是不大重情节的,而更注重唱腔的圆润婉转,流派很多,昆曲就不大一样,你们觉得呢?


 
第四出《评雪辩踪》给我印象最深了,情节和人物对话的好处似乎尤胜于唱腔了,蔡正仁老师的出色表演将一个穷酸可爱的秀才形象活脱脱展现在大家眼前,张静娴老师也不让须眉,把一个温柔调皮的小姐形象演得惟妙惟肖。两人的唱腔也和两人的身份十分相得,一个高而酸,一个柔而美,相得益彰,人物更加鲜活了!


 
总之,我这次是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哪!以后我会对昆曲更加关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