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韩非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给我的感觉,先秦的文学作品都不太难懂(除了《庄子》、《尚书》等),语言朴实简练,生僻字也不像西汉大赋那么多(个人比较喜欢读抒情小赋),这部作品就给我这种感觉。尽管它不算纯文学,有较强的政治功利性,我还是蛮喜欢读的,原因在于它的故事性,韩非活在今天一定是辩论大家,要么就是法律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肚子里有很多故事(案例?),为他摆事实讲道理服务,而且往往很具有说服性,作品语言的简朴流畅也让我很愿意读它。故事集中在《说林》、《说难》、《内储说》、《外储说》、《难一》、《难二》等章,通过这些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很站得住脚,但这也非其专利,《孟子》也有这样的特点。后世的很多成语典故多源于此。比较而言,《论语》则单纯许多,仅仅是观点的罗列,它的地位是因为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某种开创意义。《列子》虽然已经被基本认定是伪书,但还是有它的可看性的,因为它里面的小故事比《韩非子》更有意思,富有神话传奇色彩。当然,韩非也有令我讨厌的地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五蠹》)的话就是他说的,宣扬民间精神的武侠小说在古代没有地位,得不到重视,和他的这个观点的流播并为“官方”接受不无关系。


2、《庄子今注今译》([台]陈鼓应 译注,中华书局)

   
这是先秦时期最有个性的作品。奇丽的语言、飘逸的想象力和含蓄深远的寓意使它足够傲视当时诸强!我常为“列子御风而行”之类仙人隐逸的逍遥举动,各种神话动物的玄妙对话,“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诡辩思维,而心仪击节不已。但也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得这部书很难理解,我常常无所适从,不知其所云。另外,庄子本人的非常行为,什么迷蝴蝶啦,什么妻死鼓盆而歌啦,寻找生命的意义,与自然同生同息的态度,对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创作是否有一定影响呢?总之,其魅力是永恒的!


3、《世说新语》(浙江古籍选译本)

   
中国古代最值得一读的笔记小说。因为是“志人”的,记载了很多异闻趣事,比较有名的就是“雪夜访戴”、“王恺石崇夸富”、“王蓝田性急”、“东床坦腹”等。魏晋南北朝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和外国文学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非常相似,出了一大批叛逆人士,他们唱着时代的声音。我想如果司马迁活在这个时代,也许更好受些,至少有不少和它同样另类的志同道合者。作品除了大量的短小精悍的故事外,深深吸引我们的就是这种高远不俗的精神,他们恣意谈玄,他们不拘小节,他们淡泊名利,我只有去欣赏他们,还能干什么呢?!另外,这些故事极具生活色彩,常常如一个个电影片段展现在你眼前,有感染力。


4、《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代小品大家张岱的作品集。张岱的小品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新明畅,对于景物和人物很会着色,读起来很美很惬意。语言也是精到的,如《湖心亭看雪》中用“两点”来指代舟中人,反衬天地相连,西湖之大,雪景之美的情景交融。景物描画上用了点染法,而在人物上则是用二、三小事突出个性。张岱的传记以《柳敬亭说书》、《朱楚生》等述说当时艺人事迹的作品最为有名。作者在这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的归有光所继承,其作《寒花葬志》,感人肺腑。张岱的作品集中还有大量对当时苏杭一带的风物的描写,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的余秋雨、张中行、梁衡等的“文化散文”有不少影响。对古代小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上海三联书店的《历代小品大观》看看,里面精选了不少佳作,且有名家鉴赏。


5、《浮生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说到小品文,就不能不谈到沈复的这本书。这是部自传性的作品,原有六卷,今存前四卷,记述家居及游历生活,前三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多述他与妻子陈芸之间的感情和日常琐事,以及因失欢于父母,夫妇被迫离家出走,以致陈芸郁郁而死的痛苦经历。作者用一些阴郁景物的暗示性描画和掩饰不住的宿命观口吻,追忆亡妻,让人读未罢泪先下。尽管语言是文言文,但细腻而不作妆点,自然明莹纯净,感情尤其真实动人,为中国文学中具有新鲜意味的创作。


6、《聊斋志异》(浙江古籍出版社)

   
这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尽管它的缺点很多,常常听到的批判是里面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宿命论观点。我始终觉得,心得体会和观后感是比较真实的东西,至少有读者的感受在里头,而一旦上升到评论甚至论文的时候,就很少有自己的东西了,研究对象也不是摆在那里的客观事物了,它被主观改造了,你要说它好,它再差也是好的;你要说它坏,它再好也是坏的。这就像有些人没读过金庸的作品,就指责以《射雕》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如何低俗无聊。在这里我不想为《聊斋》“翻供”,只想问一点,我们在读《娇娜》、《阿宝》、《聂小倩》、《莲香》这样的作品时,有没有因为里面有鬼有狐,就突然觉得“啊!这是假的,迷信的,不科学的文化产物”?我们都没有,因为这些所谓的鬼狐是人性化的,那些披着鬼狐的外衣拥有人类的感情的“小东西”,我们没理由不喜欢她们。而像《尸变》、《喷水》这样的纯粹渲染恐怖气氛的文章,读者只会把它与时下流行的恐怖小说相比较(不管是斯蒂芬"金,还是铃木光司,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会说其封建迷信吧,而代之以灵异神秘之类的字眼给予评价)。至于宿命论,则更不能成为指责它的理由,因为即便是主流文学,也免不了有这方面的内容,宿命只是一种作家制造悲剧结局的手段,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那个“死亡约定”。有个我们时常套用的论调,就是作家的时代或阶级局限性(尽管这种提法值得商榷),说老实话,还是有点道理的,历史是客观的,作品反映的是哪段历史,其必定敲上哪个与之相适应的“商标”(除非是架空式文学)。我们不能指望作家的世界观能和我们的相一,当然该作家有前瞻的眼光也是可能的,这是特例,且多半是科幻作家。用先进的理论检验落后时代的实践行为,只能得出失败的结论。因此,《小谢》、《青凤》中“一夫两妻”的结局,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单纯地看作是封建观,你恨过韦小宝吗?我爱读这些文章就是因为这结局的产生过程让人感慨,爱情的力量真的能穿越生死吧!《聊斋》的优点就在于情感方面的描绘,细腻真实,人物鲜活有情。而《王成》的揭示经商之道,《胭脂》的描写探案题材,《偷桃》的现场报导杂技表演,《种梨》、《崂山道士》的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物的幽默讽刺……是作品题材、风格的多样性所在。《聊斋》的不足也是存在的,里面有不少缺乏文学价值的文章,仅仅是新闻快报式的,如《地震》、《美人首》等,和《扬子晚报》上的一些“八卦”内容没什么区别,影响了作品的总体质量。


7、《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这是一本清朝人编选的古文集子,尽管其选编标准以说理性和政论性的为主,富有美学价值的古文并不多,但毕竟是不可多得的精选了,不少清以前的名篇都有收入。在古代,政论文的数量比例占着古文总量的大头,这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士大夫参与政治的普遍热情高涨分不开的,其中不乏文采、说理兼备的佳作,但看多了难免枯燥。个人比较喜欢看小品,诗词曲赋也是常选,政治意味过浓的政论文毕竟不是最代表文学水平的东西。另外,清代古文的选集可以找《续古文观止》看看。


8、《诗经》(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在《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中。《诗》共305首,另外《小雅》中有6首诗仅有题目无内容,被朱熹称为“笙诗”(很多考试都喜欢考这个知识,真是无聊!)。人们常常拿《楚辞》和它相比较,尽管其产生年代略有先后,仍是喜欢“诗骚”并称。其实,两者基本没有可比性(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相似性的事物之间才需要比较,人们喜欢同中见异,两个基本不同的东西还比它作甚,区别是明摆着的嘛):一个是中原黄河民间文化的代表,一个是荆楚南蛮巫文化的产物;一个是大众的,一个是个人的;一个是四言为主,一个是杂言体;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这点比较是最不合理的,《王风》不少篇章很有浪漫色彩,难道《离骚》不是现实的反映?)……这么多不同点中,从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论出发,我只觉得以下这点比较重要,我也只对这点感兴趣:《诗》是含蓄内敛的,《骚》是直接外放的。《诗》的含蓄对唐诗的总体风格很有影响,只有这种含蓄才会给人带来一种意境美感,情景交融也正是这种含蓄的结果,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骚》的外放是很代表民间精神的,布衣阶层(本想用“劳动者”,但觉得这个词政治味道太浓了)的情感释放方式是直接的,没有顾及的,屈原虽然做个一段时间“高层人士”,但长期被贬在外,与群众打成一片,再有官腔也会被同化的,他又太郁闷了,用正统的言辞反而束手束脚,而且会被看作是种不自觉的妥协,所以干脆彻底释放,但他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楚辞》尽管有太多的宣泄性,也有其“纠缠”的地方,香草美人就是最好体现。中国南部地区的之后诗歌创作如乐府《西洲曲》,对爱情的表达十分直接奔放,应该是受了《楚辞》的影响。当然,《诗》也有心情直叙式的篇章,如《氓》等。


9、《封神演义》(岳麓书社)

   
写神仙斗法的古典小说很多,一般被称为神魔小说,这是其中最有名的。曾经用了三天的时间把这部当时觉得蛮厚的书啃了下来。虽然整部书的文学价值似乎并不高,但想来还是有几点开创意义的。第一,就是这种神仙斗法的主题在看惯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读者来说,是极其新鲜的,里面吐剑、魔法系、宝物等的描写对于青年读者是特别有吸引力的,而且这样的主题很容易发挥你的想象力,作者也十分容易扩展情节,这样的作品往往很有张力,恣肆、夸张、离奇的情节可以淡化文字的过分简单的缺点(即朴拙不精丽)。里面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陆压道人,他除了举止奇特孤僻外,还有一个看点就是他的宝物,是个装着武器的葫芦,每次杀人之前,他总是先向葫芦鞠个躬,等里面的东西出来放了快刀后他再说一句:“请宝贝转身!”而后对方的脑袋就被旋下来了。书中的斗法描写对于后来的剑仙类武侠小说如《蜀山剑侠传》很有借鉴意义。第二,就是派别争斗或者说是多个系统间的纠缠、纷争,并常常被抽象地定性为正、邪之争,或者善、恶之争,这是继承了以前文学作品的民间传统的,一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始终钟情于这种题材的现象疑惑不解,可能是这种传统的民间审美情趣在人们心中的积淀吧。小说里面的人物分成相互对立又相互牵制的多个系统,《封》中神仙斗法是以阐教和劫教的矛盾为基础的,而各个系统的作战风格又不相同,如力量、魔法、勇气、智谋等(这似乎和现在不少奇幻游戏的人物种族的设定十分相似)。这种通过派别对立来铺展情节的作法,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肇始于哪部具体作品,但《封》在这方面的成就还是不可低估的,它不是那种明显直露的对立,而是不明朗的相互纠缠的,如前面提到的那个陆压道人,他是不属于阐、劫的独门独派,他的道术显然是邪门流,但他却又是正方的一枚重要棋子。老实说,混淆人物的派别身份对于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很有好处。第三,就是斗法以历史为背景,我想《封》在这方面的意义是任谁都看得出来的,小说中的故事的地位之高直可代替历史真实(那个时期的历史毕竟是现在的研究水平难以确定的),拉近了神话和历史的距离。关于商、周的朝代更迭你能说出多少仅仅是历史的东西呢?里面的很多人物也因此被神化、英雄化,如妲己、姜子牙等,为几乎不懂历史的百姓所熟知。这部作品同时及其后的很多作品都承袭了这样的写法,如《三遂平妖传》、《说唐后传》和《三传》、《济公全传》等,作品也因此广为流传。现在的文学作品好象不喜欢这样做了,最近很流行的奇幻小说几乎脱离历史,真正的历史小说也不依仗神话内容而存在了,作者宁愿再造一个架空的“历史”来铺展情节(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很多都是这种架空性质的)也不愿意借助于丰富的神话,这种历史和神话的分离是一种遗憾,还是文学的进步呢?


10、《话本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分上、下两册,大概只有在文庙才能买到这类老书了。书的内容是明、清两朝话本和拟话本文学作品的精缩本,编选的质量比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更高,后者只是编选了“三言两拍”中的精彩文章,并没有涉及到宋元和清朝的作品。这个选本不同于目前市面上的地方在于,它是校注本。唐至清的时代的众多小说,多用近代汉语(这个词比较专业,其实就是指当时的白话文,又称半文言、古白话或早期白话)写就,很多词句没有注释是看不大懂的,话本作为当时的流行小说和通俗小说,所用到的近代汉语词汇就更多了,尽管我们可能会把某篇小说的大致意思看懂,但这些离我们很远的词汇对于全面理解小说内在的精神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所以我推荐《话本选》。当然,这个选本也有缺陷,后面再细说。提到话本小说,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三言二拍”,它诚然代表了此类小说的最高水平,但也是良莠不齐的,反之,其他不怎么受重视的同类小说集,如《清平山堂话本》、《十二楼》、《醉醒石》、《照世杯》等,也存在着不少值得一读的篇什。举个例子吧,《十二楼》中的《合影楼》是篇很有个性的小说,尽管结局落入俗套,一夫二妻,但在思想艺术层面还是有其独创性的。首先,小说表面看来是才子佳人模式,其实不然,小说反复描写的不是才子的苦读,而与佳人的约会也仅仅停留在心理上,因为男女主角的面貌相似,这为二人的不自觉恋爱提供了有现代意义的心理依据。其次,小说对于恋爱的描写是含蓄的,是通过景物来映射的:小说男女主角属于有着尖锐矛盾的两个家庭,但两家又是邻居,双方的家长们封锁了所有相连的通道,除了那个共有的湖。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心理上来说患上了抑郁自闭症,直到有一天他们各自看到了对方投在湖中的影子,故事也因之神奇,两人的感情通过影子间的交流建立和发展起来(很多事情你越想杜绝禁止它,它越是如红杏出墙般蔓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湖影湖景的描写相重叠,亦真亦幻,给人别样的感觉。再次,小说的情节离奇曲折,我也不多说了,大家看了自会明白。其他如《照世杯》中的《走安南玉马换猩绒》也有可看之处,小说描写了一个商人的经商经历,里面叙述到的经营之道具有现代贸易管理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