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逗哏”与“捧哏”

 
 这两个词,我想对相声艺术有一点儿了解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前者指的是相声表演中的主要叙述人甲,也就是具体表演面对观众时左边那位,因为在表演过程中扮演“逗乐”观众的主要角色,一般观众也只看他的“卖派”,故名;后者指的是相声表演中的辅助叙述人乙,也就是具体表演面对观众时右边那位,因为在表演过程中扮演“乐捧”前者以突出前者形象的次要角色,乙说话的起、承、转、合对相声表演能否正常进行下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关于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苏文茂、朱相臣的相声《论捧逗》了解个大概。另外作个补充说明,这两个概念是专门用在对口(两人)相声里面的,群口相声中起辅助作用的几个演员被称为“腻缝的”。


 
 两个演员要合理默契地搭配,才能把相声艺术的幽默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有时会出现其中一位表演得过好的情况,叫“一头沉”。过好的“逗哏”演员在吸引观众注意,不时引起轰动的同时,也难免冷落“捧哏”演员,姜昆、唐杰忠合作的多个相声中,很多观众就觉得唐杰忠没什么水平,似摆设一般,就是这个道理。而过好的“捧哏”演员则在很好地配合“逗哏”频出笑料的同时,也难免喧宾夺主,使得“逗哏”失了声色,赵伟州、杨少华的相声就常让人觉得杨少华的话,尽管不多,却句句经典捧腹,赵伟州倒显得陪衬了,后来两人说相声干脆调了位置,成了如今这副样子,其实那些好段子都是赵伟州写的,只是他演技没杨少华出彩罢了。看来,相声艺术看似简单,要演好还真不容易呢。




二、“包袱”与“贯口”

 
 相声行业有些术语,“包袱”和“贯口”是常听到的两个。下面简单说说吧。


 
 “包袱”就是笑料,这是相声段子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相声段子的好坏就取决于它的质量和个数了(当然,演员的精彩表演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包袱”的相声,就肯定枯燥得没人愿意听了,那么“包袱”怎么个“丢”法呢?请看著名段子《小偷公司》(牛群、冯巩合说):


 
 甲:我真羡慕您的工作啊。相声演员,光动嘴不动手,说完相声,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丢“包袱”)


 
 乙:哎哟!你打算我们说相声的天天见血啊?!

 
 甲:我就跟您不一样拉,三天两头让人打得鼻青脸肿的。(垫“包袱”)


 
 乙:哦~~~~您是拳击运动员!

   甲:老等玩命!(同上)

   乙:这项运动对抗性是强。

   甲:谁说不是?(同上)

   乙:还见精神哪!

 
 甲:整日里提心吊胆的。(同上)

   乙:习惯了就好啊!

 
 甲:可声惨人悲,让人逮着,那就往死里打啊!(同上)


   乙:唉~~~~那可就犯规拉!

 
 甲:谁管啊?!现在的人逮理就不让人。上回六个小伙子把我吊起来打,一边打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让你小子偷钱包!”(拾“包袱”)


 
 乙:喔~~~~你是小偷啊?!(“瓢把儿”,转入正文)


上面这则相声段子语言平常简单,但话中有话,这样的“包袱”全段有很多,笑料迭出,成为一个影响很大的经典段子。听相声,就得听它的“包袱”,“包袱”成功了,相声的寓教于乐的功用也达到了!“包袱”不成功,就成了“臭包袱”,被观众哄笑,演员也会被瞧不起。所以,相声段子一定要处理好“包袱”这一层。


 
 再来看“贯口”。“贯口”指的是演员快速连续歌唱或数说一连串事物。这是考验一个相声演员的口才和技巧掌握程度的重要方面,也是给予观众听觉美感的常用方式。一般来说,“贯口”多半用在《报菜名》、《白事会》等传统相声表演中,现代相声是很少用的,这和时代的变迁、观众的要求等因素有关。如《白事会》(马志明、黄族民合说):


 
 甲:你爸爸说完这句话,可就坏了。

   乙:怎么?

 
 甲:这口痰上来了,牙也紧了,抬头纹也开了,大眼角犄角儿也散了,耳朵边儿也焦了,鼻翅儿也扇了,下巴颏儿也抖了,蹬蹬腿儿,咧咧嘴儿,你爸爸就西方接引了,西方正路了,呜呼哀哉,伏惟尚飨,身归那世,嗝儿屁着凉,吹灯拔蜡,俩六一个幺——
   (贯口)

   乙:怎么讲?

   甲:眼儿猴了!

 
 乙:你就说死了不就完了吗?

   ……

   乙:罢了!我算佩服您了。

   甲:你光有钱行吗?

   乙:不行,得有人。

 
 甲:各要路口儿搭路祭棚,出殡那天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有警察厅、公安局、保安队、游击队、侦缉队、五营、二十三巡加岗巡逻。有拱卫军、近卫军、荷枪实弹,弹压地面。在殡前头,有两丈四明镜一架,御赐金锹玉镐一份,有催押旗,开道锣,红官衔牌三十六对,白官衔牌一百二十八对,有开路鬼,打路鬼,显道神,夜游神,伯夷、叔齐、羊角哀、左伯桃名为四贤。有神茶、郁垒、秦琼、敬德四大门神。纸糊的烧活,金山、银山,尺头,元宝,四季纸花儿,有喷钱兽,喷云兽,镇海牛,英雄斗志百鹤图,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九尊无量寿佛,十八尊罗汉,,五堂幡伞,分为五色,十六对大刀,二十四对金执事,真是云、罗、伞、盖,花、罐、鱼、长,八对清道旗,二十四孝骨牌旗,有飞龙旗,飞凤旗,飞虎旗,飞豹旗,飞彪旗,飞鱼旗、飞鳌旗。八对香幡,三架黄亭子,五把座伞,竹弓、胆箭,黄鹰、细狗,骣马、鹰鞴,鸟枪、骆驼。有龙头皮槊、凤尾鞭,戈林粉棍,龙凤羽扇,二十四对檀香炉。有松狮子,松象,松幡,松伞,松亭,松轿,松鹤,松鹿,八对松人儿。大十番儿,小堂名儿,笙,管,笛,箫。细声音乐七班,军乐队八班,马步号无数,花圈挽联无数。黑红帽子四对、刽子手四对手持兵符、令箭、鞭、牌、锁、棍。雍和宫、旃坛寺黄衣喇嘛经四棚。贤良寺、龙泉寺青衣和尚经四棚。三清观、白云观真君道士经四棚。白云庵儿、瑞云庵儿尼姑经四棚。前呼后拥,六十个小男儿。一百二十八杠,杠夫是红帽翎,绿驾衣,剃光穿靴子。猩猩红的棺罩,上绣寸蟒,赤金的宝顶,四个犄角儿安着八宝黄绒灯笼穗儿。茵陈木的棺材,琥珀带星的盖儿,内有陀罗经被,全部的《金刚经》。在棺材头里,有四大名旦彩扮的童男童女。国务卿段祺瑞点主,陆军次长陆谨打着引马,在棺材前头一幅对联,一块横匾,乃是北洋大臣王志珍所写。
  (贯口)

   ……

看了上面谈人死的别称和送葬时的情况那两段,你是否明白“贯口”是怎么回事了呢?所以说,相声演员的基本功非同一般啊,这不扎实哪成?另外,这段“贯口”也能让我们在领略了相声“说”的语言艺术的同时,了解到传统的丧葬民俗的大致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相声等艺术里面有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原因。




三、相声行业的辈分问题和改行问题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这是个普遍性的现象,就是辈分越高,越有权威性,越有说服力,这在戏曲行业也有,其他文化形式如武侠小说里面也有。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两个人丝毫不分尊卑(其实还是听得出来的),但台下就大不一样了,辈分高的相声演员,可能年龄并不大,但很受小辈们尊敬,例如姜昆和唐杰忠在一起合作多年了,但前者始终尊称后者“唐老师”,因为唐杰忠是和马季同一代的人物,而姜昆是马季的徒弟。


 
 相声艺术从清代末年发展到现在,存在了百余年了,至姜昆、冯巩、刘伟等有八代了,其中明星迭出,异彩纷呈。前不久,一代大师马三立去世,世人沉痛哀悼!他是此前我国相声界里面活着的唯一一个第五代的人物,威望和影响自然没得说。现在的第六代的演员也为数不多了,除却他儿子马志明,更没几人了!


 
 另外,我们还会发现,相声和戏曲一样,很少是家传(即便是家传,其名义上也要挂着师从他人的旗帜),如侯跃文、赵伟州就不是跟他们父亲侯宝林、赵振铎学相声的,这就像京剧里面言少朋主要师丛马连良而不是他父亲言菊朋。相声等艺术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此种“回避”性质的行业规矩大概也其中之一吧!


 
 相声演员的改行,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除非是某些历史政治原因,我们通过侯宝林的经典段子《改行》可见其一斑。建国之后,这种现象也是不多的,毕竟像巩汉林、黄宏、侯跃华这样转入与继相声而兴起的小品行业的情况是特殊的。但最近几年,很多老的相声演员纷纷改行,甚至“下海”,如冯巩拍电影、牛群做县长等。他们的告别舞台,表面上说是奖掖后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客观上也反映了相声艺术在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的发展困境。老的演员留不住,新的演员站不住,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相声艺术想有所进步和突破,还需要些什么?我觉得有三方面还做得不够:1、相声创演的审美观念,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因为时代不同了,有些不适应文化现状的内容要尽量剔除和更新。2、相声的艺术文化土壤,需要进一步大力培育。如今民族文化的群众基础总是给人不够深厚的感觉,比不得流行歌曲等城市快餐文化来得有影响,需要从根底里培育起来。3、相声等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性很强的传统艺术,要使其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一方面克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弘扬自身的文化魅力,从根本上讲,还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关注。我们作为相声艺术的爱好者更有责任将相声的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来看,尤其是现在有机会通过我们的bbs来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lz3416 的頭像
    ylz3416

    天蠍小豬的藏書櫃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