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一条浪漫主义河流载满了19
世纪丰富多采的艺术,曾使千百万人为之醉生梦死。这个时代,众多的艺术大师创造的一大批作品皆倾向于无穷无尽的情感抒发,倾向于文学意义上庞大或短小的统一,我们可以想象出门德尔松在平静和明澈中的漫游,舒曼在纯情、热恋中敏锐的体验,肖邦在孤寂中捧出的芳香……等等。唯有一个人,他在潮流中固执地回首,力图重新建立古典主义的宝殿,甚至不惜孤军奋战,结果他成功了!这就是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一、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也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启蒙者。幼年,他从当地的一些音乐教师学习钢琴、作曲,其中E.马克森的严格教导,特别是他对德国传统古典音乐和德奥民间音乐的热爱,给勃拉姆斯以深刻影响。由于家境贫寒,勃拉姆斯15岁就开始独立生活。除在当地的小酒店演奏外,也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勃拉姆斯的注意。1849年他写了1首钢琴四手联弹《回忆俄罗斯》,引用了代表匈牙利革命的《拉科齐进行曲》的片断,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同情。1850年他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E.赖门伊,并与之旅行演奏。1853年又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J.约阿希姆,同年由约阿奇姆介绍,认识了R.舒曼夫妇。20岁的勃拉姆斯已是许多作品的作者,他的创作和演奏活动深受舒曼的器重和赏识。1853年,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荐这位后起之秀。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奇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1858~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唱作品,对他后来写作合唱曲有一定影响。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受舒曼的影响,作品中常表现出当时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幻想、苦闷和抗争,在风格和手法上显露出舒曼的痕迹。1863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60、70年代,他除了演出和担任指挥外,主要从事创作,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这时完成的。


  勃拉姆斯虽然有点索居寡言,但是他十分关心德国的命运,特别是德国的统一。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勃拉姆斯欣喜万分,立即写了《凯旋之歌》(1871)献给德皇威廉一世。在他著名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也曲折地映射了这一重大事件。但是,德国统一后的严酷现实,使勃拉姆斯感到失望,加上生活圈子和视野的狭窄,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德奥知识分子思想中的深刻矛盾,使得勃拉姆斯某些作品中反映出的忧郁孤独的情绪,甚至是悲观隐退的思想。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勃拉姆斯晚年渐趋消沉,创作力衰退,作品以室内乐和钢琴小品为主,但其中象《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1891)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1894)等仍是他的重要作品。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公民”、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博士等荣誉。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二、创作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
1和第4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象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从1862年写出第1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第1乐章的矛盾、挣扎,第2、3乐章的悲痛、幻想到终曲的欢呼、赞颂,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虽然气势宏大却缺乏乐观战斗精神,特别是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流露出命运主宰一切的悲观情绪。除4首交响曲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1858、1881),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不论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者。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如作者自称是其“痛苦的摇篮曲”的《降E大调间奏曲》
(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质的《b小调随想曲》
(1878)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狂想曲》(1879)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之作。这些特性钢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兴曲,F.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和R.舒曼钢琴套曲的传统上的继承和发展。勃拉姆斯还写了不少主题变奏钢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和《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写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艺术歌曲的创作。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有的纤细复杂,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奥知识分子复杂而敏感的思绪,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爱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铁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1868)就几乎被当着民歌传唱。在大型作品中,他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德意志追思曲》(1857~1868)是这类作品中最宏伟深沉的一部。此外《命运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记录整理,直到晚年。在L.van贝多芬之后象勃拉姆斯那样专心收集并研究改编民歌的作曲家是不多见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后完成的7册《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附:


 


《第二交响曲》(D大调作品第73号)




   
勃拉姆斯对交响乐创作的探索,促使他追溯古典乐派交响乐的源泉,他将大型交响曲的某些中间乐章处理成小夜曲风格可以证明他所作的实验,他力求对古典乐派管弦乐曲的英雄时代重新建立(当然是创造性的,并非照原样恢复),而像《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作法确是一个伟大音乐诗人的独创。《第二交响曲》是勃拉姆斯于1887
年夏天构思并创作成的,那时,他在奥地利一个风景如画的湖边度暑,感受了许多宁静、安宁中的微妙,愉快之余,作成了《第二交响曲》,作品一经完成,年底就交给维也纳爱乐乐队首次演出。要知道,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前一年的首次演出时,曾经引起了许多议论,整整一年,人们对那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都还在怀疑。然而,《第二交响曲》却是在听众的掌声中演出的,看起来听众对这部作品非常欣赏,据说在每一乐章结束时听众都报以热情的欢呼,同时还起立向勃拉姆斯祝贺致意。乘着这次的成功,勃拉姆斯在莱比锡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第二次演出,同样受到听众的赏识,很快,《第二交响曲》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欧洲,人们纷纷认为这部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所有管弦乐作品中最好的,以至后人凡是需要学习了解勃拉姆斯管弦乐作品的,一般都是从分析《第二交响曲》开始。


   
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一交响曲》作成时间相距较短,但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总的情绪特点却大不相同,《第二交响曲》完全不受《第一交响曲》的影响,基本上排除了紧张、严峻的悲剧性,抛开了热情而激昂的音调和阴暗而不安的色彩的结合手法,也就是说,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像其他三部交响曲一样,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也没有标题性内容,但它比《第一交响曲》更“古典”化,我们可以从第四乐章的音乐中感受到海顿交响乐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这大大超过了第一乐章尾声那种沉痛的悲哀和崇高的容忍隐退的情绪,也使人们将第二乐章长号那尖锐的送葬曲调完全抛到脑后。


   
这部作品的配器也比较简单、透明、乐队规模仍然限于标准的双管编制范围,在乐器使用方面,比《第一交响曲》简明、没有低音大管,也不用小提琴独奏,在第一、第四两个乐章中加用了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本来勃拉姆斯同李斯特、瓦格纳或理查·斯特劳斯是不一样的,作品中不需要那种色彩缤纷的调色板,他所关心的主要是突出个别乐器音型的效果,而这部交响曲中,他加强了在复杂的声部进行中妥善安排的明暗对比,削弱了个别乐器的个性化处理,追求精致的音色组合,手法接近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写成。音乐从低音开始,由低音弦乐器柔弱地哼鸣,这只是个背景,旋律进行由四个音组成的动机不断反复而成,不一会,法国号和木管乐器在低音背景的基础上先后奏起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很具幻想意味,它十分美丽,接近于慢圆舞曲的速度,风格上属于维也纳典雅的舞曲风格,可见勃拉姆斯对维也纳圆舞曲感受的根底,像这样用三拍子写成的第一乐章,在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中很难看到,因此,这个主题在奠定整个作品的田园诗特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作品的思想艺术形象的局限性。由于这个主题素材缺少戏剧性的紧张度,也不具有内在的冲突基础,不适合构筑起庞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勃拉姆斯则在主题发展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涉及了多方面的可能性,甚至在旋律发展中包容了乐章开始时低音的背景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勃拉姆斯的大型交响乐第一和第四乐章常常比原来设想的要长,因为通过推敲加工,使形式在各方面都扩张了,这就使得乐章内的空间变大起来,需要人为地使这样大的空间里内容得到丰富,勃拉姆斯就采用了最复杂的、真正天才的对位写作法和最丰富的变奏手法,而他贯用的就是在低音背景的固定进行上配置另一个对位旋律,交响曲的第一主题的处埋就从这个对位旋律中去寻找乐思,这样创作出的音乐无疑是很具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第一乐章的思想情绪内容的紧张度,但缺乏浪漫主义那种新鲜感和灵感的直接性。


   
第二主题情绪忧郁,充满浪漫主义诗意,其温柔和瞑想的表达,俨然如舒伯特转世,音乐填补了第一主题所缺乏的情调内容。


   
这个主题采用大提琴在上和中提琴在下的声部安排,两个旋律线条并行(音乐专业语统称和声式旋律),大提琴的热情和中提琴的忧郁合在一起,具有精致的色彩层次,又产生特别的色彩效果,就像是一段表现吉卜赛双人舞的场面的音乐。接着,出现了一段刚勇有力的穿插,不时还传出了狂暴的叫喊,如果说前面的“和声式旋律”具有女性特点的话,那么这段穿插则具有男性的特点。穿插过后,第二主题再次出现,不过,是在长笛的三连音背景上出现的,由于是在大调上,相对前面出现在小调时的情况而言,这时则有一种明朗、和谐的安全感。


   
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但不是戏剧性的展开,主要因素在平稳的进行中被大量的重复,大有一种如歌的风貌。


   
到了再现部一开始处,第一主题却不见了,几经发展,第一主题保留到整个乐章最精彩的一刻才出现,这时候,已到达尾声阶段,音乐速度已经减缓。尾声是从勃拉姆斯最为喜爱的法国号开始的,它在弦乐器组的衬托下,宛如富有诗意和特别动人的独白(很接近朗诵),最后几个小节几乎是深沉的安宁和寂静,一切又回归到大自然。


   
第二乐章,充分展示了勃拉姆斯卓越的复调思维才能,音乐表现了沉思、壮美的、严峻的情绪。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大管的对位演奏开始:由于是两种不同乐器——弦乐和木管的结合,
融合性到底比相同乐器结合时差些,但这样一来却加强了两个声部的对比,突出了各自的音乐形象,使总体音乐形象丰富多采。接在这一主题之后,法国号、双簧管和长笛引进了一个由新动机构成的赋格段,也是复调手法!使用的都是木管音色(法国号虽为铜管乐器,但常常作为木管乐器使用),表现的是郁郁不欢的神态。第二主题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出现了,它与前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使音乐发展更具动力:


   
第三主题出现时,上面声部由音符时值中庸的进行构成,下面声部则以流畅的十六分音运动,从而加强了第二乐章紧张的戏剧性激情,使音乐在具有动力的同时也颇具复杂性:


   
整个第二乐章属于柔板乐章,它是勃拉姆斯崇高的哲学抒情诗中最独特的篇章,大量的复调手法突出了哲理性,复调运用中的多个声部同时进行,也更好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绪性,而这些又是建立在明朗而欢快的基调上,这些完全不亚于布鲁克纳交响曲中著名的慢板乐章,甚至在表现手法上比之更简炼、紧凑,是一部世间少有的杰作。


   
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写成,因其中穿插进两个乐段,因此又有点接近于回旋曲式。这个乐章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它十分骄媚优雅,那奇特的节奏很自然地使人想到舞蹈的形象,或者说维也纳慢速度的连德勒舞曲(阿尔卑斯山民间对舞,舞伴面对面,女伴双手搭在男伴肩上,男伴双手扶住女伴的腰,等等。)或圆舞曲。


   
第一主题一开始就在双簧管上明晰地奏出,背景有大提琴拨弦节奏以及单簧管和大管和声进行。这是一支朴素、典雅而有点伤感的旋律:这个三拍子的第一主题,风格上再现了古老的维也纳魅力,它同作者的《C
大调小夜曲》中的小步舞曲也很相象。乐章的第一个“中段”,是从第一主题发展出来的,但在节拍上改变了,速度骤然加快,即使是音符的时值上也是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变成了八分音符,还带有跳音,就像是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那些小精灵翩翩起舞的形象: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中段,仍属于第一主题的范围,等到新闯入进来一个新的素材的时候,乐章才进入真正的中段,而此时节拍又有所变换了,可以听出它是典型的匈牙利吉卜赛的音调,我们甚至可从中看到欢呼雀跃的舞蹈场面:在音乐将近结束的时候,第一主题不断在大调和小调之间游弋,从而带来了明与暗、乐与悲的色彩。这个乐章,属于一种默默的欢乐,轻微的伤感与激奋的热情的结合,感情十分微妙。


   
第四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这是勃拉姆斯得意之作,它形象地再现了民间节日欢乐的五彩缤纷的画面,是一首充满坚毅力量和热情欢乐的终曲。在这个乐章里,勃拉姆斯集古典大师风采为一体,使音乐有海顿那样的活泼而有生气,也有莫扎特那样的温柔而多情善感,还有贝多芬那种刚勇而精力充沛的精神。


   
第一主题开始由弦乐器奏出,力度轻微而具有叙述性:主题具有内在的活力,特别在它以强力度重复出现的时候,巨大的鸣响显示出明朗、光辉的形象,就此奠定了整个乐章的欢乐气氛。从这个主题的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堂皇的大厦正在建立。


   
第二主题步调宽广,有点带有诉说性质,一拍一个四分音符而具有进行曲风格,音乐由较低的位置慢慢向上发展,表现出一种期望可以实现的满足感。这样的情绪,可能因为勃拉姆斯在写这部交响曲时正处于潇洒阶段的原故。


   
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作为主要展开素材,通过各个层次的对比、切分节奏强调出强有力的和弦、雄健的管乐台奏,音乐在急速中行进,贴切地表现出一个嘴焊的欢乐庆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游乐场面,一个人山人海的狂欢节日场面。当音乐进行炔到再现部时,一个静态的曰园风光跳入我们的眼幕,音乐的这个插段像是故意给听众一个呼吸的机会。


   
随着欢声再起,音乐进入了再现部,并且在尾声中再次形成了一个新的顶点,到达了欢喜若狂的程度,使全曲在一片欢呼声中宣告结束,这也是给第二交响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也在听众的心中深深的植入了美妙的感受,一种永不忘怀井会随时升华的感受!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77号)




   
1878年是勃拉姆斯创作作品高产的一年,一些著名的作品如《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学院节庆序曲》等,都是在这近两年写作出来的。


    1877 年9
月的日子里,勃拉姆斯欣赏了好朋友约阿希姆的小提琴精彩表演,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热情,但他这个人对于创作大型作品总是慎重再三,到了第二年才将作品构思成形而着手创作,
1878 年8
月的一天、他将写好的第一乐章小提琴独奏部分交给约阿希姆听取修改意见,但因为矛盾在两人中产生而各行其道,勃拉姆斯改变原先设想的写成四个乐章的计划,将协奏曲写成传统协奏曲三个乐章。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又好起来了,勃拉姆斯还是不断征求约阿希姆的意见,许多地方的小提琴独奏都由约阿希姆来订正,当然,这位小提琴家着实不客气,他指出勃拉姆斯的作品许多地方太难,还说:“对于不具有像我这样大手的人来说是太困难了。”勃拉姆斯开始没有采纳这个意见,执意写完作品,同时还题献给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约阿希姆还是热情地为这部协奏曲写了独奏华彩乐段部分。1879
年元旦,这部协奏曲终于在莱比锡格万豪斯初演了,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初演成功了。后来,勃拉姆斯还是听取了老朋友约阿希姆的建议,对于一些难度太大的地方作了修改,然后才送出版商出版。


   
勃拉姆斯开始构思协奏曲总是从交响性出发,力图展示他交响曲的才能和技艺,甚至试图将协奏曲写成四乐章的作品,只是后来又写成传统的三个乐章的结构,所以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常具有交响曲性质而被称为“带有独奏声部的交响曲”。《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典型地继承了古典时期三个乐章的协奏曲的严谨形式,特别是第一乐章中还运用了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整个作品音乐风格接近贝多芬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田园、牧歌风。作品中更多的却是反映了勃拉姆斯本人的特点,如严格中有自由奔放,温存中有激情,各种强烈对比,无论在主要段落还是连接部分都注重民族风味的旋律线条等。


   
第一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采用双呈示部协奏奏鸣曲式,在D 大调上用3/4
拍子写成。音乐一开始,第一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便由中提琴、大提琴和大管齐奏完整奏出、它宽广优美,具有明朗的色彩,是一支牧歌风格的歌唱主题:紧接其后是连接部的一些主题,双簧管演奏忧伤的曲调,弦乐演奏动荡的音型伴奏,随后的发展中有九度音程进行的特征音调,有乐队全奏的高潮,当力度急转直下时,出现双簧管、长笛、小提琴声部的抒情性进行,它们对副部的主题是一个预示。当然,副部主题在第一呈示部中并没有正式出现,仅让人领略一下副部引子安祥的音乐片断,接着,弦乐组上出现了一个对比性的插句,这是一个坚定的呼唤,它的情绪激烈,步调勇武,采用玛祖卡节奏,经过一阵快速的进行,情绪紧张不安起来:这样就为独奏小提琴的进入预先做好了准备。


   
第二呈示部开始,独奏小提琴出现了,但先演奏出一段篇幅较长的华彩性进行,而第一主题的片断轻声地藏在乐队中予以铺垫。不多久,第二主题便由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交替奏出,这是一支美丽的旋律,充满柔情委婉动人。


   
这个主题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当独奏小提琴以上行的方式复奏这一主题时,效果更为动人,后来旋律又由乐队演奏,而小提琴则是较长较难技巧的独奏,以大跳的音程进行来发展,很有表现力,不过还是以弱结束。


   
结束部很具动力,它以突然的力度、调性对比,进而用和弦式的快速演奏,上下行的音阶式进行,乐队与独奏小提琴遥相呼应,如万丈瀑布一泄千里直接推向了展开部。


   
展开部主题发展手法丰富,音乐表现极强,共分四个阶段进行发展:第一阶段由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构成,只有十四小节。音乐开始是乐队强有力的全奏,小提琴声部先在a小调上奏出变化较多的主部主题音调,随后转到C大调。第二阶段主要由副部主题材料发展而成,共有六十小节之多。先是乐队小提琴演奏副部主题,由C
大调转到c
小调,独奏小提琴则在乐队的切分节奏伴奏下奏出来源于副部结尾的抒情音调,当旋律交给乐队时,小提琴又奏起了前一后二的进行曲节奏的华彩段,接着乐队也将这个节奏在复调音乐中作了大的展开,并以此推向展开部的高潮。第三阶段由连接部因素发展而成,有十四小节。这里并没有用上原连接部的三个主题,仅是那个九度特征音调的发挥,乐队里出现了它,小提琴独奏声部则在它的基础上作一系列模进发展而成为华彩段落,并且乐队写法很精简,突出了小提琴技巧,给人以千头万绪的感觉。第四阶段又回用主部主题发展,主要以独奏小提琴声部作音乐叙述,大量的八度双音强奏,长串的琶音进行,尤像勃拉姆斯在向大地呼号;乐队演奏背景,这个背景有弦乐的震音,有木管和弦流动音型,特有戏剧性喧闹。总之,主部主题第一、二小节的素材在这个片断里得到精彩的展开,原先主部主题中协和的分解三和弦在这里变成了不协和的分解,一些强烈的切分节奏的运用,将听众带到了一座旋律交错发展的迷宫。顺便一提的是这样一段繁复变化的音乐需要相当的技巧才能演奏得好。再现部的音乐几乎是按原来的顺序再现了呈示部中的所有素材,当然,在调性、和声与配器等方面有所变化。音乐首先是从乐队全奏开始,木管、法国号奏出主部主题,接着段落顺序一切照旧,调性有向升F
的变化以及到d小调的结束,结束部加了一小段主部主题音乐的乐队演奏。值得一提的是独奏华彩乐段,当乐队停在D
大调作变化的主和弦时,独奏小提琴华彩开始了,这个华彩段原先是约阿希姆写的,后来一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如克莱斯勒和海菲兹等都重新另行谱写,甚至约阿希姆的学生也写过。


  
音乐结尾,独奏小提琴在乐队安静的背景上高高轻奏,幻想色彩更具诗意,但结束时又进入欢快活跃。这一乐章,音乐素材丰富多采,手法多样,情绪深深打动人心。


   
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采用复三部曲式,在F 大调上用2/4
拍子写成。第一部分音乐开始,基本主题由双簧管奏出:

   
第二部分音乐转入升f小调,小提琴的情绪比原来更复杂了,既有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有不安定、颓丧的忧伤情绪:开始时,这个主题只是在木管乐器组和法国号中进行,由于弦乐器组不参加演奏,双簧管又是在其甜美的音区里演奏,那朴素的牧歌风味显得特别突出,并且木管和法国号是像合唱那样一起演奏,使音乐兼有赞美、虔诚的风格,随后,独奏小提琴以装饰性的发展再次演奏这一主题,音乐给人以柔和美丽的感觉。这里,音乐感人之处在于它那自然直接的真情吐露,勃拉姆斯自己许多美丽可亲的歌曲也难于与之相比。在这部分的独奏小提琴演奏段里,众多技巧性装饰旋律如同花腔女高音那具有悲剧色彩的咏叹调,乐队中弦乐与木管之间流动性旋律相互呼应,体现了勃拉姆斯多情善感的性格。


   
第三部分音乐仍然从双簧管独奏的那一旋律在F
大调上开始,但只有两小节就转由独奏小提琴演奏了,接着双簧管又完整地演奏主题,独奏小提琴以八度跳跃作背景,最后独奏小提琴接过主旋律,音乐逐渐消失在极有情调的宁静之中。这个乐章手法细腻纤巧,旋律简洁朴素,特别是将独奏小提琴华彩与音乐层层推进作了紧密结合,抒发了勃拉姆斯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


   
第三乐章是欢乐的快板,但不过分的活跃,采用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在D
大调上用2/4 拍子和3/4
拍子写成。勃拉姆斯在作品初演时,对乐曲的要求仅是“欢乐的快板”,但约阿希姆建议说:“不要过分活跃吧,太难演奏了。”勃拉姆斯就照意见补上了“但不过分的活跃”的要求。


   
乐章一开始,由独奏小提琴以双音的形式演奏主部主题:呈示部的这个主题就无疑是在民间生活舞蹈音乐的基础上写成的,它节奏明快、情趣幽默,具有匈牙利的吉卜赛风格,特别在沉思冥想般的第二乐章结束后突然出现,更显得充满活力。主题多次反复呈现,炽热的节奏、大胆的和声、活跃的情绪,反映出匈牙利那些吉卜赛流浪乐师演奏的音乐特点。


   
乐章的另外两个插部主题穿插在主部主题的反复之间,一个以短小的切分节奏为特征,具有激昂、奋发的英勇性格:一个带有五声音阶轮廓,具有展开多变后的温柔、摇荡的性格:再现部主题虽然属不完整再现,但比原来有所扩充和发展,调性变化也比原来丰富得多,结束时还将独奏小提琴华彩段写成入新的成分。


   
尾声部分用了小急板的速度,从大提琴暗示主部主题的三连音开始,具有土耳其进行曲风格,接着主部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变化演奏,速度转快,木管上出现了第一插部那英勇的主题,多次将力度由弱到强进行处理,音乐越来越显得光彩、明亮,独奏小提琴超越于全乐队的力量之上,音乐到达高潮。然后,独奏小提琴作了些结束性的演奏,如与乐队交织演奏主部主题因素构成的片断,又如在低音弦乐的拨奏上轻奏双音旋律,最后,整个乐队突然以极强的力度全奏富于匈牙利特色的主和弦,从而结束了这部协奏曲。


   
这一乐章是这部协奏曲结束乐章,创造性手法有很多,再现部和大结尾的构思有独到之处,主题作各种变化音乐却在前后又能连为一统,调性布局特点明显,和声语言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这些可以说是这部协奏曲的总结。


 


◆作品下载◆

1、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2、摇篮曲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

4、勃拉姆斯小夜曲

5、第二交响曲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二乐章:不慢的快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