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骗局》是丹·布朗的第三部小说,却是最后一部被译介给中国读者的作品(大陆:人民文学2006年3月版;台湾:时报文化2007年1月版)。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塞奇威克·塞克斯顿猛烈抨击现任总统的航空航天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形势对现任总统的连任极为不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航空航天局向总统报告了一项惊人的科学成果:他们在北冰洋之下有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对美国的航空航天政策和迫在眉睫的总统大选都意义重大。为了证实这项非同小可的发现,总统派遣国家勘测局的情报分析员,同时也是总统竞选对手的千金雷切尔·塞克斯顿前往冰川覆盖、气候恶劣的北极圈,与极富个人魅力的偶像型科学名人迈克尔·托兰以及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对之进行核查。雷切尔和迈克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科学骗局。还没来得及跟总统取得联系,雷切尔和迈克尔就遭到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几个神秘杀手的袭击。这些杀手被一只企图不顾一切掩盖真相的幕后黑手操纵。雷切尔和迈克尔开始了惊险刺激的逃亡之旅,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要查明真相……




   
该书台湾版译作《大骗局》,封面比大陆版漂亮且符合作品内容: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单击图片显示原图







「令人無法釋手之作。」
——《華盛頓郵報》 



「驚悚小說作家丹·布朗將懸疑與動作完美結合,交織了航太業、軍方與華府民代等惡勢力。資料上下的功夫沒話說,而故事中出現的驚人儀器全是經過證實的硬體。」
——《紐約每日新聞報》



「一部精采的驚悚小說。故事架構龐大卻不失可信度,劇情開展速度令人眼花繚亂,場景令人信服,討人歡心與惹人討厭的角色也調配得恰到好處。丹·布朗以精密的科學資訊與軍事細節穿插其中,讓故事讀來更渾然天成。」
——《出版人週刊》



丹·布朗對題材的掌握令人激賞,敘事手法高超,遠勝驚悚類小說的其他作家。——《科克斯評論》 




丹·布朗的驚悚小說步調快如火箭,轉折與驚奇之多讓最有經驗的讀者猜不完,再加上無懈可擊的資料蒐集功夫,使得本書在書群中出類拔萃。——暢銷作家VinceFlynn 




丹·布朗對科學著迷的個性對本書有很大的幫助,巧手讓地球科學與高科技武器嵌入政治野心與勾心鬥角的複雜故事中,巧妙地推演可信的情節,呈現給讀者的是驚爆連連、穿越異邦奇景而過的雲霄飛車之旅。——《書頁月刊》




好看的政治小說,好看的愛情小說,好看的驚悚小說。——《威斯康辛州報》 




劇情緊張,步調飛快,壯觀如火燒穀倉,令我聯想起CliveCussler的DirkPitt系列小說前幾集。本書從第一頁到最末頁讓讀者沒有喘息的機會。全書情節找不到弱點,敘事也無可挑剔,足可證明這是一本佳作。——《聖彼得堡時報》 




步調快得令人目不暇給……諸多轉折保證讓讀者挑燈夜戰,情節有趣、好看,吊人胃口的程度可比總統大選後的驗票經過。——dcmilitary.com 




丹·布朗以研究為職志,也樂於自我挑戰,佳作《天使與魔鬼》以天文與建築為題材,情節以文藝復興與現代雙軌進行;如今他卻蹦進了太空,為航太總署增添了不少想像的空間。丹·布朗過人之處在於他引用科學恰到好處,不至於拖累故事的步調。——Booknews 




一本展閱後絕不可能放下的小說。丹·布朗再度發揮匠心,隱藏壞人的手法獨到,不讓讀者大呼不公平。警告:本書部分人物的真面目與外表有異。事實上,書中的人物、情節無一能讓讀者確定無異。唯一的常數是丹·布朗。只出版過三本小說的丹·布朗已躋身推理大師之林﹐下一部作品無疑令人拭目以待﹐讀者將以研究前三本的熱情看待第四本。——書市報告


 


   
丹·布朗(Dan Brown)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是200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一面市就横扫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连续40周高踞《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和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迄今为止,它已经有40多种不同语言的版本,仅仅两年其总印数已在一千七百万册以上。随着《达,芬奇密码》的畅销,丹·布朗先前的三部小说——《数字城堡》(Digital
Fortress,1996)、《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2000)和《骗局》(Deception
Point,2002)也一版再版,迅速占据了各大畅销书榜的前列。自2003年以来,在图书市场上赫然刮起了一股势头很猛的“丹·布朗旋风”。丹·布朗也凭借这几部小说迅速走红,从一位无名小卒一下跻身于美国最优秀的畅销作家的行列。除去悬念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和成功的商业炒作以外,究竟是什么让丹·布朗的小说俘获了这么多读者的心?下文试以《骗局》为例从三个方面对丹·布朗的“魅惑术”作一简单剖析。


 


一、富有张力的写作范式

   
丹·布朗的四部小说都是知识悬疑小说——一种侦探小说的衍生体。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具备了侦探小说的畅销因素:惊险刺激的场面、悬念丛生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结局。严格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是从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开始的。爱伦·坡的侦探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却确立了西方古典式侦探小说的基本创作模式。后经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的发展和创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古典式侦探小说强调解谜和推理,硬汉派侦探小说是在古典式侦探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更强调冒险。硬汉派侦探小说多是写实性的,因此其反应的主题更为深刻。即使在今天,侦探小说及它的各种衍生体每年仍占据欧美小说类书籍销售总量的相当一部分。丹·布朗小说的通俗性在于“基本上沿用了通俗小说的叙事框架,并糅合了悬念、言情、谋杀、恐怖等侦探小说的元素,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从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的安排上看,丹·布朗小说沿用了古典式侦探小说的模式。如在《骗局》中,雷切尔和迈克尔偶然发现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线索,他们一直在推理、解谜,最终看到了一个惊天大骗局,而解谜的过程又是悬念丛生的过程。从小说的主题上看,丹·布朗的小说都是表现现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这又颇似硬派侦探小说。从悬念设置上看,节节生奇,层层追险,步步惊悚,我们又会发现军事惊险小说和黑色悬念小说的影子。正因为如此,集各家之长于一身的丹·布朗也就能适合各种读者的品味,刺激紧张之外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丹·布朗声称,在动笔写作之前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相关的资料和各方面的知识,“写一本内容丰富而又紧凑的恐怖小说就像制作枫糖一样。你要敲打几百棵树,煮沸一罐又一罐的糖浆,蒸发掉其中的水分……凿掉繁文冗句,去粗取精,直到你的故事像透明的水晶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煮糖浆”式的写作态度,才有了丹·布朗小说的结构严谨、文笔细腻和叙述紧凑。丹·布朗在《骗局》一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三角洲部队、美国国家侦察局和太空前线基金会都是真实机构,本书所描述的种种技术皆现实存在。”这句话远比“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等套话高级得多,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待读者的真诚尊敬和对待作品的严谨务实的态度。


   
如果仔细读一下这几部小说,我们会发现这几部小说的构成都是这样一个模式:在普通的侦探小说的范式中糅合进了严肃的主题,即所谓的令人震惊而又与人们自身休戚相关的秘密:在《达·芬奇密码》中是宗教本身的秘密,在《数字城堡》中是信息时代的“恐怖主义”,在《天使与魔鬼》中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在《骗局》中则是科技骗局和政治黑幕。如果把这些所谓的令人震惊的秘密从各书中“拽”出来,我们会发现这四部小说就只是极为普通的侦探小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所谓的令人震惊的秘密所担当的角色只是丹·布朗小说的噱头,或者说是载体。但这并不是说丹·布朗只不过是泛泛之辈,相反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将各种人们普遍关注的争议性问题和各种科学、艺术、宗教的知识巧妙地糅合进一个个惊险而又刺激的故事之中,在满足人们各种感官需要的同时又给人们以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回味,也就特别能抓住读者的心。这种颇有创意的将严肃主题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悬念惊悚的侦探小说中去的模式,再加上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丹·布朗的成功也就成为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了。


   
“新批评”派的著名理论家艾伦·泰特在《诗的张力》中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说”,他指出“诗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外延),又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内涵),而且两者必须珠联壁合,才能相得益彰”。其实“张力说”不仅仅适用于诗,试想哪一部文学经典不是因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而具有了无穷的张力?丹·布朗小说的写作模式也使他的小说特别的有“张力”。一方面,侦探小说的外壳特别容易能吸引一般读者的目光,这有助于实现小说商业上的“张力”。另一方面,丹·布朗把小说的母题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使其作品贴近于读者本身,因此其小说也就具备了艺术真实性,也就有了恒久的艺术魅力。如此以来,丹,布朗小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而小说本身也实现了自己内涵的张力。


   
正是凭借这种富有张力的写作范式,丹·布朗小说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脉动,深切地反映出了当下人们的困惑和焦虑,对当代社会转型期中的正在被毁灭的人性、道德、生活和文化的价值与原则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这种富有张力的写作范式;为当今同类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范式,并将对这类小说的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极具后现代性的文本范式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曾一度甚嚣尘上。对于后现代主义,人们褒贬不一。然而,有一点却不可以否认,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态、所提倡的价值削平的策略对当代作家的写作影响颇深。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都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他们的作品不宜被简单地定义为某一特定类型的作品。阅读当代作家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既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烙印,又有后现代主义写作理念和手法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兼容并蓄促使着文学创作向更高层次上发展。王守仁在《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文中这样说:“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借用了大众/传统叙述方式,如传奇、侦探科幻小说的叙述模式,同时又不止于此,形式上有革新,意图或态度不同以往,其结果是成为兼具通俗性与后现代性的作品。”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定义丹·布朗的小说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但不能否认,他的小说是极具后现代性和通俗性的小说。朱振武先生(丹·布朗作品的主译者)就曾在《骗局》等书的“译本序”中多次讨论到“丹书”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在后现代派作家看来,“写作(特别是虚构文本的写作)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与后现代派小说家大量使用能指符号相应,丹·布朗在小说中也大玩语言游戏:文字游戏、字谜游戏和密码游戏。在《达·芬奇密码》中,可以说兰登和索菲一直在解谜,从索尼埃留下的文字到圣杯所在地的找寻,从达·芬奇的画的秘密到牛顿的秘密,都把读者带入了迷宫。在《数字城堡》中,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能指符号在数学、物理学、社会学、计算机学和历史学逐次位移交叉的过程,密码本身并不复杂,可是解码过程却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语言游戏的主角在读者”,丹·布朗正是利用语言游戏来刺激读者的神经,利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的不确定性、歧义性和隐喻性诱引读者加入到游戏中来。


    以特殊的视角重新纳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后现代派小说的又一特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仅凭可得的有限资料或记载来认识,未免不够“真实”。因此,后现代作家们常常在深入的研究之后,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较为直白地纳入自己的独特视角内。在《骗局》中,陨石事件、飞碟现象、白宫秘密甚至克林顿时代的某个太空骗局(1997年ALH84001被发现含有宇宙生命迹象)都被丹·布朗拿来大做文章,进行一番重新解读。在解构与建构之间,丹·布朗小说让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历史”。丹·布朗小说在短时间内形成夺人之势,这与他这种重释历史的写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的作者)曾经指出畅销书(指流行小说)的造成有两个因素:“一是能促成读者心痒难熬的故事情节的魅力(titillation),一是书内的丰富知识。”而丹·布朗小说恰恰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丹·布朗特别注重其小说的文化蕴涵。后现代小说的一个惯用的手法便是常常赋予各种晦涩的符号以各种丰富的含义。丹·布朗的小说正是这样,书中充满了各种符号,如《骗局》一书涵盖了海洋学、天体物理学、冰川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军事科学等领域知识,同时还涉及美国国家侦察局(NRO)、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三角洲特种部队(The
U.S. Delta
Force)等多个美国高度秘密机构,令人叹为观止,让读者在愉悦身心的阅读之外还能了解到不少知识。如此繁多的技术元素,却未在技术术语的准确使用等方面产生所谓的“硬伤”,这和《达芬奇密码》甫一出版便引来宗教界和艺术界人士的攻击和诟病,指摘其无中生有、窜改历史的结果颇不相同。如此说来,科学反比宗教讨巧咯?真是咄咄怪事!


    丹·布朗的畅销小说,一贯以来都有一个“高起点”,比如《骗局》中几乎没有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总统、高参、竞选总统的参议员、国侦局局长、情报员、杀手、巨贾、特种部队、科学家……甚至连吃人的鲨鱼都是冷僻的品种——双髻鲨(至少我是首次听到这个名词,还有“鲎”这个我此前不会读也不理解的文字)。配上极地冰山和海底火山这等冰火奇境,让人感叹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罕见的场面,从而被情节牵扯着远离生活常态,阅读的快感就这样而来。更不用说提及胚种论、陨石的构成等话题时,营造出Discovery频道节目般的趣闻氛围,诸如在北极圈的碎冰上捶打求救信号、特种部队的冰弹、如何测量实体冰川……由这些新鲜材料组织成的悬疑故事,几乎可以让丹·布朗轻而易举地站在了“信息量”的制高点上,赢了其他作家。在这本书里,丹·布朗以科技、政治、商业为三种平台,在此铺设上海洋学、冰川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航天科学和军事高科技方面的新鲜细节,故此当然令人耳目一新。通常来说,我们国家图书市场上的阅读点还没有上升到“信息量”的层面,大抵还在内容和语言这些惯常的文学要素层面,有的畅销书徒有其表,甚至连起码的文学语言、有价值的思想都没有。所以,抛开丹·布朗的故事性先不谈,光是他能激发起人们对各领域的好奇心,就已能让人折服。
  

  当然,我也认为丹·布朗是在“使用”这些科技素材,他本人在这方面很可能具有出众的整理和编辑的才华,也许只是一个知道分子,也就是说,作家本身未必非得是科学家、政治家才能使用这些素材。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能看出:丹·布朗还有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惊悚也好、悬疑也好,最终是为了揭露(破解)秘密,于是,作者的立场自然而然地通过人物的选择表现出来,有一种负责任的表态,他让人性的正义面取胜,也留下了诸多对全局趋势的质疑,绝没有简单化的是非观。在《骗局》中,手机、帐号、密码、偷拍、窃听似乎可以无处不在,而你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你不是不会陷入同样的骗局和危机,只是你——缺少秘密,那种能置高层人士于死地的秘密,所以我们才显得很安全。什么是秘密?反正,天大的秘密决不会是美国总统面向全世界直播的人类新发现……这里层层揭露的并非只是选举黑幕、杀人内幕,而是为什么——科学、政治和商业在复杂的三角关系中,互相收买、互相利用以至于抹煞了部分互相帮助的优势。关于选举的内幕,大抵上过高中政治课的中国学生都有所耳闻,更别说身处其境的美国读者了。所以关键不在于内容,而是细节。航空航天梦成了关键词,丹·布朗用《骗局》旁敲侧击地提醒人们注意商业化倾向(太空前线基金会)、娱乐舆论导向(好莱坞太空题材电影)中都暗含着对科学的干预,这时候,畅销书的说服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全世界的读者都有机会看到这个故事,并主动设想:这也可能发生在别的国家吧?世界在商品化进程中究竟有多少种必要的骗局、或是不必要的牺牲?小说里,主人公雷切尔的选择,虽然是诚实的,但对于整场骗局来说,也许只解决了一个环节,政界和商界对太空科技研发权的争夺肯定还将继续下去。在他的笔下,科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意味无穷。


 


三、别开生面的叙事范式

    既然是小说,那么就离不开叙事,也就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式。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辞格之三》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1、“故事”,2、“叙事话语”或“叙述话语”,3、“叙事行为”。这三大内容的存在互为前提。不过,热拉尔,热奈特更为重视由叙事行为产生的小说的叙事方式,因为通过一定的叙事方式,叙述者可以自由建构故事,而这也正是叙述者的目的。纵观丹·布朗小说的叙事,不难发现丹·布朗小说有自己的鲜明叙事特色。从宏观上看,丹·布朗选用的是外视角(全聚焦模式),其“叙述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洞悉一切,掌控全局。然而丹·布朗并不拘泥于外视角,他在平实的叙述中也借助于内视角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现实世界的矛盾,多层次、多侧面的表现了科学、艺术和宗教相互冲突的主题。


    从叙事层次上看,如果按“叙述分层的标准是上一层次的构成为下一层次的叙述者”来衡量的话,丹·布朗小说的叙事至少有两个层次:故事叙述者(隐在作者)在叙述故事,而他所叙述出的小说的主人公又叙述出所谓的重大秘密。在叙事结构上,丹·布朗小说往往先把一件离奇的凶杀作为楔子,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然后,丹·布朗再用后现代作家所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行文,用几条线索同时推进来加强小说的悬疑性,把共时的情节蕴于历时的叙述之中,“十分巧妙地把读者控制在惊悚与快感之中”。最后,慢慢地把读者的视野聚焦到故事本身隐含的所谓重大秘密之上,把读者急于了解故事结局的心态转移到“对这种结局的原因与根源的探寻上来”。而收尾则常常出人意料,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骗局》是丹·布朗这种叙事结构的完美体现,丹·布朗对即将发生的故事始终用双线共时推进的模式:一方面雷切尔和迈克尔在探讨陨石的“真实身份”问题并受到恐怖袭击,一方面塞克斯顿参议员为谋求总统位置而不择手段地打击政敌(总统赫尼);同时故事被丹·布朗浓缩在拉长的时间和缩小的空间之内:双线共时叙述一天内发生的事(以不同的章节来区分),如此以来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时间被拉长了,而与这拉长的时间相反,小说中空间转换频繁,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的叙述驰骋在美国、北极和大西洋之间。而在此过程中,为了加强小说的悬疑性,丹·布朗充分利用叙事间隔和叙事反差,把相互毗邻的情节设置成情感色调和意味指向截然不同的片段,造成了情节上的跌宕起伏,通过这种“陌生化”的处理,事件本身的冲突得以昭显。“小说的时空艺术在于,叙述生来就是为了安排言语符号的顺序,同时它又生来为了追求尽可能的意念传播与空间张力。”借助于这种特殊的叙事分层和顺序,时空交错和更迭,叙事间隔和叙事反差,丹·布朗自由地勾勒文本,使小说本身呈现出诸如蛛网状、发射状的立体结构,具有了一种零乱与和谐相映成趣的整体美。这样,小说文本本身不仅“增添了一些‘可写性’,而且也获得了一些‘纵深度’”具有了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当然得借助于一定的叙事话语。作为侦探小说,小说语言的选择当然要服务于悬念的设置和故事的叙述。除了简洁、紧凑和明朗的语言特色以外,丹·布朗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话语和字符来为叙事服务。如在《天使与魔鬼》中,丹·布朗设计了几个非常特殊“双元式”的字符:“水”、“火”、“土”、“气”和“光明之路”。这些字符都服务于故事的叙述:他们都怪异地出现在死者的尸体上,且每一次出现都把故事推向高潮。这些字符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性,勾起了读者的强烈好奇心,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本身的使用价值。在叙事上,丹·布朗小说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含混的收尾。一般的侦探小说的结尾是案件获得了破解,一切真相大白。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隐喻性地把所谓的历史真相及重大秘密在小说的结尾消解,读者们看到的是一个出人意料但又令人信服的隐喻性解释,圣杯与剑刃就在卢浮宫:圣杯在上,剑刃在下。剑刃和圣杯一道看护着她的门外,从故事的表面联系上看,这个结尾起码是不完整的。但从小说的内涵上看,这个结尾本身也是一个新的淡淡的悬念。这个结尾巧妙地回答了,同时又回避了存在了一千年的峋山隐修会的秘密。可信吗?小说收尾的同时在读者的心中也悬挂上了一个问号。在《数字城堡》中,最后,虽然密码被解开了,但丹·布朗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国家安全局将怎么处理这台万能解密机?还会像以往一样继续用来监视公众的隐私吗?这个疑问无疑将会引起读者的久久的思索。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纽约人’派小说家塞林格和短篇小说家约翰·契弗的开放式结尾的直接影响。表面上的草草收兵,实际上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任何叙事至少要涉及到两个角色: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那么,丹·布朗运用的上述叙事手法和技巧会给叙述接受者(读者)什么样的感受呢?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一般从自己的‘期待视界’出发去阅读作品,如果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会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性而索然无味;相反,如果作品能拉开与读者的期待视界之间的审美距离,读者便会感到新奇和振奋,故能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丹·布朗的叙事正是充分利用了读者的期待视界,不断制造悬念上的“断点”,使小说本身在读者心中“延宕”起来,具有了一种不可预测性,让读者的期待视界不断转向。如在《骗局》中,从生物体绿光现象到陨石问题到科技骗局再到政治黑幕,读者在期待视界不断转换的同时,更会惊叹于那些意料之外的秘密。这种情节不确定性,使作品本身有了强烈的审美功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可预期的美,才有了那么多的丹·布朗小说的读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骗局》一书有着中国官场黑幕小说缺少的某种被放大了的平民感——因为政治、商业和军事力量的强势存在,民众对人类创造力制高点其实一无所知,同样,也就必然对大手笔的骗局无所洞察。所谓外星人、飞碟、外太空生物……这些只是被隐瞒、被利用、被夸大的骗局之一种,作为小说的噱头显然很好,远远好过选举内幕。从这层来看,该书确乎有着比《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甚至《达芬奇密码》高过之处。




    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在《创作哲理》中曾骄傲的宣称:“我的首要目标是独创。”丹·布朗的“魅惑术”就在于其小说写作模式继承了爱伦·坡开创的推理小说和密码小说的衣钵。但“‘模式’不等于没有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悬念的设置与消解、融严肃主题于通俗小说中的模式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特别是在其情节的设置上,起伏跌宕,悬念丛生,可以说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同时,“模式也是读者审美的桥梁”。人们在阅读丹·布朗小说的时候,之所以感到一种欲罢不能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完全是丹·布朗的这种模式使然。丹·布朗别开生面地将严肃文学的主题成功地寓于通俗小说的形式之中,为当代同类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他的成功也在于此。


 


 


[评价星级]


悬疑度:★★★★


作品完整性:★★★★★


惊险指数:★★★★☆


人物丰满度:★★☆


结局意外性:★★★☆


 


[版本信息]


作者:
(美)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信艳 / 王巧俐


ISBN:
9787020054565

页数: 410页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 29元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3-1


 


[作品下载]


《骗局》(书坛TXT下载网)


http://www.downtxt.cn/down.asp?ID=11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z3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